
堡山村地處縣城西北處,屬半干旱山區村,全村分為三個自然村,總耕地2990畝,區域生態脆弱、田間路不暢、洪水泥石流頻發,區域內無一處水利骨干工程,尤其蘇山組從老拜們記事起就一直“無路可走”,莊稼主要靠天吃飯,人均純收入僅1491元,是一個典型的貧困村。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2014年堡山村沐浴著黨的陽光,省市批復下達我縣兩個農發生態項目,2014年張家川縣小流域治理項目落戶堡山村,縣財政局、縣農發辦共爭取中央、省市農業綜合開發財政資金840萬元,其中為貧困村堡山村投入財政資金425.33萬元,治理面積3800畝,2014年項目已為堡山村新建截流壩1座,新修100立方米高位蓄水池2座,新打蓄水井1眼,埋設上下水管道6公里,襯砌U40型渠道4公里,鋪設D60涵管9處(540米),新建力車橋18座;新修機耕路4公里;栽植水土保持林3400畝,栽植經濟林500畝,栽植行道樹8000株;技術培訓890人次,示范推廣果樹蓄水滲膜技術500畝,測土配方施肥50畝,項目的實施將大大提高項目區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增加農民收入,提升城區周邊生態環境,為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實現“六化”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

今后縣財政局、縣農發辦要繼續加大力度多方爭取資金投入,對貧困村實行規模開發。組織人員及時掌握收集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方面的投資信息,定期不定期向上級銜接匯報我縣農業綜合開發工作情況,多爭取項目支持,促進我縣精準扶貧工作再上新臺階。完善項目監督管理制度。強化項目前期科學立項、中期監督檢查、后期項目驗收和監測評價。全面推行項目法人制、招投標制、工程監理制、縣級報賬制、項目公示制,建立健全管理體制,落實各項監督措施,發揮農民質量監督員作用,嚴把工程質量關,使項目發揮最大效益。建立健全資金管理和監督制度。對資金和項目實施科學化、精細化管理,嚴格遵守財政資金報賬制,堅持“專人管理,專賬核算,專款專用”制度,嚴肅財經紀律,規范報賬程序,加強財務檢查和審計監督,保證資金安全有效使用,充分發揮資金使用效益。加大宣傳力度。通過發放宣傳單、設立宣傳欄及廣播電視等多種渠道,全方位宣傳農業綜合開發政策及重要意義,提高群眾對政策的知曉率,保障農業綜合開發工作順利實施。加大項目管護力度,實行項目竣工資產移交到村、到鄉鎮制度,簽訂管護合同,堅持“誰管護誰受益”的原則,使項目發揮長久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