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蘭州拉面開到迪拜 張家川人賣拉面一年掙回8個億

“張家川要發展,滿世界開飯館”這句話,在6月份“天水對外宣傳關鍵詞”評選活動中勝出并紅遍網絡。如今“張家川要發展,滿世界開飯館”不僅成為對外宣傳張家川的形象廣告語,也成為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立足民族特色、通過勞務輸轉實現脫貧致富的成功實踐。
A從皮毛販子到京城“面一代”
上世紀七十年代,家住張家川龍山鎮坪王村二組的馬德勝皮毛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天蒙蒙亮的時候,在家喝著涼水吃完干饃,他就騎著二八加重自行車從莊里往龍山鎮趕。一到集市,車子還沒停穩,就被客商從車子上拽下來,拉到生意圈子里去談皮毛價錢。“那時候的紅火勁兒,現在想起來都是美的。從上街道走到下街道就能凈落二三十塊錢。”那時候的馬德勝,生活開銷就是通過為買賣雙方撮合皮毛生意抽取一定的傭金維持著。
1988年,馬德勝不做皮毛生意,去北京開飯館了。這在當時龍山鎮的皮毛販運圈子里一時成了人們茶余飯后必談的話題。皮毛販子們一邊做著生意,一邊談論著外面的世界,猜測著馬德勝要不了多久就混不下去還會再回來。馬德勝就這樣淡出了皮毛行業,加入張家川在外經營清真餐飲業的“面一代”。馬德勝起初的面館規模不大,利錢也沒有做皮毛生意來的快,一年下來,掙個兩三萬元也算是正常。在那個萬元戶還比較稀缺的年代,兩三萬元的年收入,讓馬德勝身邊的許多朋友動了心。之后,木河鄉坪王村、龍山鎮四方村村民馬生龍、馬海云、馬登宵等人就緊隨其后在北京創業。張家川“面一代四大金剛”的故事慢慢開始在坊間傳開。“面一代”開辦的西北清真拉面館,取得了很大成功,在他們的影響和帶動下,越來越多的鄉親走上了從事清真餐飲服務業的發展道路。
B“牛一代”將蘭州拉面開到迪拜
現在,“張家川要發展,滿世界開飯館”已成為創業致富的經典語錄。被稱為“牛街的大樹”的回族青年馬生龍是張家川人在北京“牛一代”的代表人物,目前他已在迪拜完成蘭州拉面連鎖店裝修,計劃8月份正式營業。他定位的“中國夢”是把拉面館開到全球穆斯林國家。龍山鎮西川村回族青年馬志武在北京鼓樓經營碗碗香拉面館,他說,“清真餐飲業前景非常廣,目前在北京,張家川開清真餐館的就有1000多家,平均一家飯館按每年20萬元的收入來計算,1000多家就收入兩個億。一家飯館平均按10個人計算的話,就能帶動1萬人就業”。

據了解,張家川人在北京、上海、武漢等20多個省會和蘇州、青島、十堰等200多個大中城市發展清真餐飲經營店1.3萬家、賓館860家,從業人員6萬人,年創收8億元,占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1%。僅在北京就有2500多家清真餐飲店,“張家川伊香拉面師”、“張家川伊香烹飪師”等14個清真餐飲品牌已享譽全國清真餐飲界。由張家川人開辦的“習連匯牛肉面”、“馬艾薩牛肉面”等500多家連鎖清真餐飲店遍布全國各地。當下,張家川正在搶抓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機遇,努力推動張家川清真餐飲業遍布全球。
C餐飲服務業富了張家川人
張家川縣勞務辦主任馬德告訴記者,張家川的清真餐飲一年掙8個億,縣政府把清真餐飲定位為頭號富民產業,當下,張家川正在搶抓國家“一帶一路”建設輻射近30個阿盟國家、涉及13億穆斯林人口、蘊含2萬億美元的清真產品銷售市場及全國300多個中等以上城市都有穆斯林群眾居住的機遇,努力做大清真餐飲業等三大富民產業。
2014年11月,張家川籍部分在北京創業人士圍繞如何做大做強清真餐飲服務業召開座談會。會上,大家公認的一個道理就是,30多年的創業實踐證明,適合張家川大部分人創業致富的主要有清真餐飲服務業、牛羊規模養殖業和皮毛販運加工業三大產業,其中最重要的是清真餐飲服務業。張家川的清真餐飲服務業做大做強了,勢必會帶動更大一批張家川人就業致富。
據統計,張家川縣今年已培訓“張家川伊香拉面師”近600余人,其中400余人為貧困戶已全部就業,另外100余人做了老板。有人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拉面師傅工資待遇最低4000元/月,按4個月來計算:4000元/月×400人×4個月=640萬元,老板平均每月收入1萬元,1萬元×100人×4個月=400萬元,640萬+400萬元=1040萬元,也就是說今年元月至目前拉面培訓帶來經濟收入共計1040萬元,帶動600余人脫貧致富奔小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