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那場暴雨,毀了房子,更毀了全家人的(信)心,大半年沒緩過神兒。現在好了,二層‘洋房’嶄新嶄新的,看著心里美、住著更美。”日前,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川王鄉海灣村102戶群眾有望搬進寬敞明亮的別墅“洋房”,受災戶馬牙生笑了,笑得那么燦爛。
海灣村有農戶334戶1756人,耕地面積2880畝,傳統種植養殖業為主營產業,清真餐飲業、皮毛販運和勞務輸出為主導產業。2013年,受“6?20”以來連續四次強降雨和“7?22”甘肅岷縣漳縣地震波及,張家川縣大部分鄉村受災,川王鄉海灣村群眾住房倒塌,通鄉、通村、通組道路嚴重受損。

“那年的暴雨夾雜著泥水,從四面涌下來,有些老土房子被沖倒了,連村里的四個土臺子都被沖了,沒路走了,人只能挨家挨戶、搭梯子才能出去,現在想想真是后怕。”回想起當時的場景,曾陪同筆者采訪報道海灣村受災情況的川王鄉駐村干部王立,至今心有余悸。無法想象,兩年后的今天,當筆者再次走進海灣村,國家的異地扶貧搬遷項目的實施,讓這個曾經滿目瘡痍的回族村莊,重新煥發出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6?20暴雨災后,鄉、村兩級一方面動員幫助群眾開展生活生產自救,另一方面在充分考慮受災戶的實際困難和迫切愿望的基礎上,積極向上銜接匯報,立即著手海灣村的災后恢復重建工作。”現任川王鄉黨委副書記王立介紹說。
海灣村易地扶貧搬遷項目規劃占地96畝,總投資2500多萬元,計劃搬遷安置群眾102戶704人,采取“群眾自籌為主、國家項目投資為輔、金融部門貸款為補”的方式完成。項目建設主要有五大塊,即農戶庭院、學校、廣場、道路和排水渠建設。整個小區規劃樓房區88戶,平房區14戶,院落按照前庭后院的形式建設,其中二層樓房建筑面積147.1平方米;平房設計為鎖子廳,建筑面積102平方米,小區總建筑面積為7889平方米。學校占地面積12畝,其中教室3棟,教工宿舍、廁所各一棟。村內建成主巷道一條寬12米長540米;側巷道二條,寬8米長480米;小巷道14條,總長1200米寬4米,總硬化面積為5600多平方米。排洪溝建設235米,并建成橋梁一座,橋寬8米,長10米。廣場占地面積5.6畝計劃為二期建設工程。

“起初部分群眾對自籌蓋房有所顧慮,畢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但有些村民堅持‘政府幫著蓋,要蓋就蓋好點,拉賬壘債也要蓋’。對這些不同意見,村兩委班子和村民理事小組先后多次召集村民開會商量,在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和建議基礎上,最終通過了項目規劃和實施方案,確定以村民理事小組為中心,全程參與項目實施。現在看來,整個項目從規劃、設計、施工、監理等各環節,都做到了村民自主。”負責項目監理的村書記馬生德介紹說。
談到目前的工程進展情況,馬生德說,“現在,房子的外粉已經完工,正在進行室內附屬設施裝修,再有兩月就能住進去了。這兩天縣上送來了太陽能,能源站的人正在加緊安裝著哩,幸福得很。”
村民馬素福這兩天正忙著一點一點搬家當,“老房子里的糧食都挪下來了,暫時寄在附近親戚家里,現在像盼星星、盼月亮的一樣,眼巴巴地等著往‘洋房’里搬呢…”學校建好了,二層“洋房”蓋好了,室內的水、電接通了。下一步,村陣地、文化廣場、衛生所,一個個項目也陸續在建了。
“有了新房子,我們心里踏實了。現在交通方便,出門就能搭上車,蔬菜大棚靠近石峽灌區灌溉方便,種的菜在家門口就可以賣上錢”。安居才能樂業,海灣村人樂了。國家異地扶貧搬遷,不僅圓了海灣村人夢寐以求的“安居夢”,更激發了村民自力更生的“致富夢”。
現今的海灣村,幢幢嶄新靚麗的“洋房”,蔬菜大棚掩映的新農村,如詩如畫。海灣村人的生活,如眼前的那條涓涓小河,幸福長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