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黨走 奔小康 強團結 重適應
張家川:開創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新局面

回漢一家親的故事,在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代代傳承,并播之四方。
在唱響民族團結歌的同時,隨著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深入開展,張家川走出了一條富民和諧發展之路,實現了一個民族貧困縣的巨變。
如今,在瑰麗的回鄉風情園里,飛鳥掠過清澈的湖面;在廣闊的田野,畜牧養殖場星羅棋布;在眾多靚麗的都市里,都有從這里走出去的拉面師老板……
8月20日—21日,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三運在張家川縣督查調研精準扶貧工作時,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對張家川縣提出了“跟黨走、奔小康,強團結、重適應”的工作要求。
“王書記的指示精神是我們進一步搞好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行動指南,對于我們貫徹落實好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動民族地區的和諧穩定和繁榮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縣委書記劉長江在調研結束后,迅速召開縣委常委(擴大)會議,專題傳達學習,進一步細化分解任務,靠實工作責任。
在新的起點上,張家川縣從“跟黨走、奔小康,強團結、重適應”12字總要求四個方面展開布局,全力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健康快速發展。

跟黨走:堅定民族工作根本方向 共同體意識越走越寬廣
“我們今天幸福的生活,要感謝黨的好政策,感謝政府的大力支持。”閆家鄉車古村村民馬建康是當地的養牛大戶。他抓住政策機遇,運用科學的養殖技術,牛存欄達到百頭,固定資產200多萬元。在他的示范帶動下,目前,車古村存欄10頭以上的養殖戶就有30多家,養牛已成為車古村的致富產業。在個人致富的同時,他還琢磨起了地標品牌的大事,并成功注冊紅花牛養殖場。

正是在黨的政策的引領下,很多像馬建康這樣的貧困戶成了致富帶頭人。
張家川縣是隴東南和關中—天水經濟區唯一的民族縣,也是一個國扶貧困縣。充分認識黨在民族工作中的領導核心地位,準確把握新的歷史條件下做好民族工作的政治方向,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縣域內各民族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的思想共識,是縣委、縣政府深入聯系民族自治縣工作實際,認真學習領會王三運書記“跟黨走”重要指示精神實質所得出的結論。
“張家川縣是一個民族宗教大縣,也是一個和諧縣。” 張家川縣伊斯蘭文化研究交流中心主任兼張家川回鄉風情園清真寺教長李元珍阿訇告訴記者,縣上鞏固和發展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
據介紹,張家川縣堅定不移地把黨的政治領導、思想領導和組織領導貫穿到民族工作的全過程,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效拓寬了群眾利益訴求渠道,保證回漢群眾共同當家作主,努力實現“統一和自治相結合”“民族因素和區域因素相結合”,提升民族工作法治化、規范化、科學化水平,為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又是目前全國回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共有基層黨組織783個,農民黨員占57.61%,少數民族黨員占64.10%,少數民族干部占62%。
按照新時期好干部“五條標準”,張家川大力培養和選拔對黨忠誠、駕馭復雜局面能力強的少數民族干部,配齊配強了各級宗教專職干部,切實做到宗教工作有人抓、有人管、能管好,進一步筑牢民族工作基礎。
“跟黨走,是堅定民族工作的根本方向。”劉長江說,要進一步鞏固全縣各民族同呼吸、共命運的共同體意識,切實使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在該縣越走越寬廣。
近年來,國家將張家川縣列入六盤山區特殊困難地區予以重點扶持,省政府出臺支持張家川經濟社會發展16條意見,天水市委市政府支持張家川縣經濟社會加快發展出臺20條意見……
在“一帶一路”戰略中,張家川縣以民族和區域因素,又尋找到了新的發展機遇。

奔小康:明確轉型發展根本目標 三大產業攻堅精準脫貧
木河鄉莊河村,曾是一個遠近聞名的貧困村。
這個純回族聚居村,2011年底人均純收入僅為2198元,去年底達到6260元,增長近3倍。如今的莊河村,整體搬遷新建的二層小樓錯落有致,一座座蔬菜大棚鱗次櫛比,“連心橋”連通莊河兩岸,硬化路通到每家每戶,條條巷道干凈整潔,種蔬菜、搞養殖、開飯館,村民收入節節攀高。
和莊河村一樣,很多貧困村群眾都收獲了扶貧帶來的實惠。當地干部和村民說,這是該縣力推雙聯行動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攻堅深度融合的結果。
縣委、縣政府結合縣情實際,經過充分調研論證,提出了“369”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行動計劃(即:大力發展清真餐飲服務業、牛羊規模養殖業、工業商貿流通業“三大富民產業”;深入實施耕地梯田化、飲水安全化、農田道路網絡化、溝壑梁峁林帶化、城鄉清潔化和耕作機械化農村高標準 “六化”建設;扎實推進農村危舊房、村級綜合服務用房、村民集體活動用房建設,著力提升義務教育、技能教育、素養教育水平,統籌抓好生活保障、安全保障、組織保障的 “三房三育三保”九個保障)和“3581”幫扶模式(即:聚集省市縣3級聯村單位,匯集黨政事業單位、民營企業、宗教界人士、致富帶頭人、縣外力量5支幫扶隊伍,組織8000名幫扶人員,促進10.45萬貧困人口整體脫貧),使全縣落實精準扶貧戰略、加快脫貧致富步伐的思路更加清晰,目標更加明確,措施更加具體。

“張家川要發展,滿世界開飯館。”張家川將清真餐飲業作為促進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頭號富民產業。全縣先后舉辦培訓班54期,免費培訓5318人。截至目前,已累計在全國20多個省會城市和200多家大中城市發展清真餐館13000家、賓館860家。清真餐飲服務業從業人員達6萬人,年創收8億元以上,對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貢獻率達51%以上。

“兩人一頭牛溫飽就不愁,一人一頭牛生活就無憂,一人兩頭牛日子樂悠悠。”縣上聘請專家教授,深入調研分析,全面盤活現有草場資源和土地資源,科學確定全縣養牛(羊)的最大規模,確保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目標。全縣各類畜禽飼養量達到166.87萬頭(匹、只),畜牧業產值達2.48億元。
縣上加快西部皮毛加工貿易園區總體規劃編制,加強對皮毛市場和皮毛貨棧的規范化管理。累計發展皮毛加工戶410戶,皮毛販運戶2261戶,皮毛產業銷售總額達2.4億余元。
張家川縣委副書記、縣長馬中奇說,今年以來,張家川縣搶抓國家“一帶一路”建設輻射近30個阿盟國家,涉及13億穆斯林人口,蘊含著2萬億美元的清真產品銷售市場以及全國300多個中等以上城市都有穆斯林群眾居住的機遇,提出要“通過3—5年的努力,扶持發展清真餐飲服務業專業戶2萬戶,規模養殖戶2萬戶,皮毛販運戶5000戶,其他不同層次專業致富產業1萬戶”的發展目標,強化扶貧引導,做大做強以清真餐飲服務業為主的“三大富民產業”,拓寬群眾增收渠道,加快脫貧致富步伐。

張家川大力推行電商扶貧新模式,建成了縣電商中心、12個鄉鎮電子商務服務站和11個貧困村電子商務服務點。
當前,按照王三運書記“精力再聚焦、重點再聚焦、措施再聚焦、效果再聚焦、作風再聚焦、導向再聚焦”的指示精神,張家川縣認真總結扶貧互助協會的好經驗、好做法,統籌配置資源,依托優惠政策,整合省市投入資金,在全縣161個行政村普遍建立扶貧互助協會,即將在全縣255個行政村扶貧互助協會實現全覆蓋。

強團結:創新改進群眾工作方法 關切各族群眾切身利益
在張家川縣胡川鄉劉塬村,提起村支書王存福,沒有人不伸大拇指的,尤其是他堅持數十年如一日,贍養村中一位漢族孤寡老人的事跡被傳為民族團結的佳話。
村里74歲的漢族老人胡六成,父母早亡,自幼過著窮苦而孤獨的生活,從未成過家。,直到2002年初,王存福擔任黨支部書記后,他看到胡老漢房子年久失修,面臨倒塌的危險,而且老人年事已高,體弱多病,無人照管,為了幫助這個處于危難之中的孤寡老人,他不顧家人的反對,將當時63歲的胡六成老人接到自己家里居住贍養。由于他的堅持,妻子慢慢地也認可了這個“家里人”。王書記每次去縣城辦事時,知道老胡愛吃鍋盔,總會買鍋盔帶回去,十天半個月給他從縣城里買牛頭皮和燒雞回來。胡六成心存感激,就跟隨信仰了伊斯蘭教,阿訇給他起了個經名就叫“主麻”(阿拉伯語“聚禮”的音譯)。王存福說,回漢一家親,就像魚兒離不開水,雄鷹離不開翅膀一樣。

這樣的和諧土壤自然會開出團結之花。張家川縣時刻注重民族團結教育,使回漢群眾牢固樹立“三個離不開”思想,積極創新和改進社會管理工作,進一步維護好回漢群眾團結互助的良好局面。
根據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新特點、新規律、新動向和新訴求,縣上提出了以“三送三幫三扶促發展、三普三訪三調保穩定、三聯三引三助構和諧,五項工程聚民心、五事到戶連民情、五卡公開賦民權、五官躬行順民意、五項制度保民安”為主要內容的“三三五五”群眾工作法,全力推進化解矛盾糾紛解民怨、社會管理創新構和諧行動。
“村干部和阿訇、村民代表的良性互動,讓我們在化解矛盾糾紛方面,贏得了主動,樹立了威信。”張家川鎮趙川村支書馬全民在落實“三三五五”群眾工作法過程中,這樣總結自己的經驗。
這個村地處城鄉結合部,各種社會矛盾時有發生,有時還較突出。村上組織了民事調解委員會,有村干部、宗教界人士、群眾代表參與。當有糾紛發生時,村干部從政策角度講,阿訇從教義方面講,群眾代表從情理方面講,群眾易于接受。當有項目實施前,村干部會與阿訇一起做風險評估,能有效規避一些不必要的事件發生。
海晨阿訇告訴記者,自己既講宗教教義又講法律法規,兩者是相輔相成的。記者在位于趙川村的清真寺看到,各種法律法規、農民致富的書籍均有陳列。
事實上,“三聯三引三助”等工作制度,使村級組織、寺管組織、宗教人士和廣大人民群眾結成促發展、保穩定、構和諧的有機整體。通過具體生動的實踐,聯出了團結穩定新局面,引出了崇尚文明新風尚,助出了科學發展新活力,形成了黨員干部、寺管班子、宗教人士“三人合一心”共促發展、共保穩定的強大合力。
“三聯三引三助”活動開展以來,全縣共結成“聯、引、助”對子9531對,255個行政村、480處宗教活動場所共通報村務教務4890余次,黨員干部為信教群眾幫辦實事6750余件,宗教人士向所在村提出合理意見建議8460余條,宗教人士幫助調處矛盾糾紛1600余起,切實把信教群眾緊密團結在了黨的周圍,為推進科學發展凝聚了合力,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同時,張家川縣堅持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為施政之要,盡心盡力辦好關乎回漢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實事。如今,全縣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通村率達100%,入戶率達95%以上,梯田化率達96%,建制村通水泥路率達98%。
針對群眾反映的惠農政策落實不公開、不公平、不透明等問題,在全縣255個村全面開展了以“四議三公開一監督”為主要內容的“陽光村務”活動。
去年以來,全縣各村對新發展的138名農村黨員,清理調整的2184戶6274人農村低保對象,易地扶貧搬遷的13村718戶農村住宅,1500戶農村危舊房改造等事項進行了“晾曬”,有效解決了優親厚友、暗箱操作、損害群眾利益等突出問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健全完善村務理事會制度,確保村級事務決策到位、執行到位、監督到位。

重適應:提升宗教管理綜合水平 “三支隊伍”形成團結合力
張家川縣是一個民族宗教大縣,全縣有伊斯蘭教、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宗教活動場所541處。
張家川的特殊縣情決定了宗教人士隊伍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劉長江認為,宗教人士隊伍素質的高低、作用發揮與否,直接關系著全縣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為此,建設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學識上有造詣、品德上能服眾、關鍵時刻用得上的宗教人士隊伍,對張家川經濟社會發展、社會和諧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近年來,張家川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宗教人士隊伍建設,從自治縣實際出發,提出了“三支隊伍”建設的重大戰略思想,把宗教人士隊伍和黨員隊伍、干部隊伍同樣對待,加強培育管理和使用,取得了顯著成效。
始終保持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民族團結、宗教和順、社會和諧穩定是建設“兩個共同”示范縣最大的政治任務。張家川縣深入開展“兩個共同”“三個離不開”“四個維護”的主題宣傳教育活動,舉辦黨政干部政策理論和法律法規培訓班,特邀省內學者開展統戰民族宗教問題講座,組織鄉村干部、宗教人士外出考察學習,在全縣鄉鎮、機關、單位、學校、社區、企業及宗教場所開展了“法律七進”示范點創建活動。
同時,縣上一方面全面落實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的工作責任制,建立了一套縣、鄉、村三級網絡管理機制,即以縣民族宗教局為總負責,由鄉鎮分管領導、宗教專干為骨干,村級組織宗教工作聯絡員為基礎的民族宗教工作管理體系。另一方面按照各宗教的活動特點,建立了以縣伊協、縣佛協為龍頭,由宗教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伊協委員、佛協理事為骨干的分片聯系制度,全縣共確定宗教人士聯系點42個,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宗教工作協調聯絡和信息反饋體系。

近年來,舉辦的年輕阿訇宗教學識進修班、青年阿訇臥爾茲演講比賽、阿文書法展覽比賽、《古蘭》誦讀比賽等活動,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
縣委、縣政府提出要把宗教場所,特別是伊斯蘭教清真寺建成穆斯林群眾的宗教活動中心、群眾文化活動中心、社區服務中心的工作思路,投資400萬元為縣城8座清真寺安裝暖氣,投資1.8億元建成張家川縣回鄉風情園,充分展示回族優秀文化和伊斯蘭教文化,投資280萬元在全縣建成宗教場所書屋54個。
同時,在全省率先落實了宗教界人士生活補助費,從2010年起,對全縣500多名在職宗教人士按月發放生活補助費,為270名滿拉解決了最低生活保障,極大地調動宗教人士的工作積極性。
張家川縣通過發揮宗教積極作用,促進了和諧社會健康發展,宗教人士成為了精神文明建設的維護者、各種矛盾的積極化解者、發展經濟的積極倡導者、扶危濟困開展公益事業的有力助推者。
通過建立縣級領導、縣直單位主要負責人和科級干部聯系宗教人士、宗教場所制度,讓宗教人士感受到黨委、政府的關心與關愛,使全縣各級黨組織、村干部、黨員、宗教人士、信教群眾增進了友誼,贏得了民心,使“三支隊伍”真正形成了“三人合一心”的良好氛圍,同時凝聚起了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匯聚起了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強大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