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為了解決貧困戶脫貧致富資金短缺的問題,把組建村級產業發展扶貧互助協會作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有力抓手。目前,村級產業發展扶貧互助協會在全縣255個行政村實現全覆蓋,解決了困難群眾“貸款難”的問題,被老百姓稱為不出村的“草根銀行”。
據了解,張家川縣現有貧困村115個,貧困戶16188戶,貧困人口7.71萬人,貧困面24.96%。截止2015年上半年,張家川縣共籌集資金3716萬元,在全縣建立扶貧互助協會達94個,發展會員7320人,累計投入互助資金4616.75萬元,扶持農戶7298戶,購進基礎母牛4857頭,購進良種羊20812只,扶持清真餐飲業538戶。為加快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步伐,根據省委書記王三運張家川縣調研指示精神,從8月份開始,縣上集中利用1個月時間,在全縣剩余161個行政村建立了村級產業發展扶貧互助協會,實現了全縣255個行政村全覆蓋。

為了確保村級產業發展扶貧互助協會健康運行,縣上成立產業發展扶貧互助協會領導小組,出臺了張家川縣《關于建立村級產業發展扶貧互助協會的實施意見》,制定了互助資金管理使用辦法。在縣扶貧辦成立扶貧互助資金管理中心,配備總會計師。在15個鄉鎮成立扶貧互助資金管理站,配備專職會計。在村級組建互助協會,配備臺賬管理人員。同時,建立了縣鄉村三級會計核算體系,加強對扶貧互助資金的監督管理,確保互助資金安全運轉,互助協會健康運行。
為了把鋼用在刀刃上,確保資金“用得好”,張家川在互助資金扶持項目上,按東中西三大區域,發揮產業優勢,加強宏觀指導,重點扶持發展清真餐飲業、牛羊規模養殖業、工商貿易流通業三大富民產業。在縣職中建立了“伊香拉面師”培訓基地,為貧困戶免費培訓拉面技術,會員在學滿一月后,在互助協會借款外出發展。在龍山鎮建立皮毛販運基地,依托東中西三大市場,發展皮毛販運等工商貿易產業。在東部建立基礎母畜繁育區,加大扶持力度,擴大養殖規模,幫助會員增收。

互助協會組建以來,村“兩委”班子充分發揮村級組織和互助協會雙重作用,認真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積極帶領貧困群眾發展富民產業,增強了基層組織活力,成為帶領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生力軍。在精準扶貧專項貸款工作啟動之后,張家川縣依托村級扶貧互助協會發放精準扶貧專項貸款12086戶5.69億元,占省上下達指標的100%,確保了精準扶貧專項貸款放得準、用得好、廣得益、收得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