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為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市、縣委關于全面從嚴治黨、重視加強基層黨建工作的部署要求,進一步增強基層黨建工作的影響力、感染力,本網特開設《先鋒行動》專欄,宣傳我縣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中涌現出的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
幸福生活的領路人
記張家川縣川王鄉鐵洼村黨支部書記海耀福

18年前,當時36歲的海耀福在村黨支部換屆選舉時,被父老鄉親選為黨支部書記。他當村官不是來享福的,他也沒福可享。在他面前的鐵洼村除了窮還是窮。都說窮則思變,18年后,鐵洼村變了,一個負債累累、管理混亂的后進村變成了發展迅速、人心凝聚的先進村。為此,村民稱他是群眾的主心骨、帶頭人;黨和政府也給了他很多榮譽:全省遠程教育“學用標兵”、全市扶貧開發“先進個人”、張家川縣“優秀村黨支部書記”……
1998年8月,新當選的黨支部書記海耀福面對村民說出了“我一定要帶領大家走出土坯房”的就職誓言。多么豪壯的誓言,但沒有掌聲,沒有歡呼,有的是村民的哄堂大笑,因為沒有人相信海耀福的誓言能變成現實。那時的鐵洼村,就像它的名字一樣,沒有生機。
貧困像一座大山,壓得老百姓喘不過氣來。
怎樣才能帶領村民脫貧奔富路?海耀福上任的第一板斧就劈向了束縛鐵洼村經濟發展最硬的骨頭:沒有支柱產業。

鐵洼村的村民擅長種植蔬菜,但是形不成規模。多年前,全村上百畝的水澆地,近千畝的梯田地,除了種小麥、玉米,幾乎看不到其它經濟作物的影子。外鄉的群眾經過鐵洼村時,都嘆息這么好的地,不種菜可惜了。
怎樣才能讓大家種菜?這個問題曾在一段時間,長期縈繞在海耀福的腦海。
2011年,海耀福去了一趟山東濰坊,見識了壽光蔬菜的規模以后,海耀福算是眼界大開。回來他對村班子說,大家不種菜,那是因為沒榜樣,不如我們幾個黨員做個示范,讓大家瞧瞧。說干就干,在海耀福的動員下,鐵洼村12名黨員帶頭搭建了38座蔬菜大棚,當年就取得了較好收益。大棚蔬菜的效益讓率先種植的黨員嘗到了甜頭,群眾由不認可到逐步接受,鐵洼村蔬菜產業由此不斷壯大。2012年,借助全縣“三區三園五帶”農業規劃建設和“雙聯”行動東風,海耀福和包聯干部一起,積極發動帶領群眾,整合資金236萬元,新建蔬菜大棚466個,修建三代日光溫室2座,并建起占地15畝的育苗基地1個,建成了集育苗、設施蔬菜、露天蔬菜為一體的無公害蔬菜基地300畝。為了做大做強蔬菜產業,他組織成立了“鐵洼村蔬菜農產品購銷專業合作社”,負責全村的蔬菜生產、銷售、科技培訓等,并成功注冊了“鐵洼紅”辣椒商標,全村蔬菜產業得以迅速發展。有45戶貧困戶通過種植蔬菜脫貧致富,其中有5名黨員培養成致富能人,種菜年收入戶均達1.1萬元,“鐵洼紅”辣子供不應求,已經打入周邊各大超市,輻射到寶雞、平涼、華亭、天水等地。
產業規模一旦形成,發展猶如一江春水。海耀福帶領鐵洼村走過破冰之旅,蓄勢待發。
“干部不帶民致富,喊破了喉嚨也不算數。”海耀福的腦袋里裝滿了致富百姓的夢想。

蔬菜產業形成后,海耀福立刻把思路轉移到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上來。經過廣泛征求群眾意見,村黨支部一班人決定從調整種植結構入手,將全村低產田通過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全部改成標準農田。
于此同時,海耀福和村班子成員一起,引導群眾發展牛羊養殖業,新修牛棚220座,新建沼氣池80個,目前,全村共飼養良種牛460頭,羊1200只,五頭牛以上的戶達30多戶,全村建成了畜、沼、菜“三位一體”的良性循環農業綜合示范園區。立足全村剩余勞動力充足的優勢,他積極與縣委組織部、縣勞務辦等部門協調,充分利用遠程教育、勞務培訓基地等資源,每年舉辦農村勞務技能培訓2期,已累計培訓本村勞務技能人員120余人,年輸轉務工人員400余名,勞務創收800多萬元。積極爭取縣委組織部在鐵洼村建成“伊香拉面師”培訓基地,全鄉325人通過培訓拿到了資格證書,本村有16人拿到證書并全部上崗就業,為發展清真餐飲業奠定了堅實基礎。目前,鐵洼村從事清真餐飲業達100余戶,年收入均在五萬元以上。鐵洼村在海耀福同志的帶領下,走出了一條以蔬菜、畜牧和勞務輸出產業為主的強村富民的新路子。
在海耀福心里,家就是鐵洼村,鐵洼村就是他的全部。他肩上擔著鐵洼村的興衰,他心里裝著鐵洼村的每一個父老鄉親。
“人心都是肉長的,我就不信焐不熱!”這是海耀福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為此,他深學活用“三三五五”群眾工作法,努力做群眾的“貼心人”,在“代辦式”服務上做文章,為群眾累計代辦各類事項500余件。
從當上這個“芝麻官”以來,為了幫助村民,海耀福一次次從家里往外拿錢。誰家缺種子化肥,他去商店擔保賒欠,村民到秋還不上,他去還;誰家種地、割地缺少勞力,他挽起袖子就去幫忙;他家的機械長年放在院里,誰家想用,連招呼都不用打。他堅持“進百家門、知百家情、解百家難、幫百家富、聚百家心、辦百家事”,經常深入農戶家庭、清真寺和田間地頭,幫扶貧困家庭、資助貧困學生、解決群眾實際困難。他認真開展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活動,成功調處各類矛盾糾紛25件,全村無1例越級上訪事件發生。為了使全村各項活動走上健康文明的軌道,他主持制定了13條村規民約,堅持在全村開展“五好家庭戶”、“科技示范戶”、“小康示范戶”、“雙文明戶”等創建活動,使鐵洼村實現了無賭博、無盜竊、無吸毒販毒、無打架斗毆的“四無村”目標。

鐵洼村環境美起來了,村風正起來了,可作為村書記的他仍不滿足。近年來,在海耀福的一再堅持下,帶頭無償捐出自家1畝多土地,并多方奔走籌資60余萬元,按照“六室八有”的標準建成416㎡村級組織活動場所。
鐵洼村新農村建設的路越走越寬廣,農民群眾致富奔小康的勁頭也越來越足,村民都說海耀福是他們“幸福生活的領路人”。
也許,歲月能改變山河,但有一種精神永遠不會失落,這就是情為民所牽,心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海耀福用他無私的行動踐行著共產黨員執政為民的情懷,在群眾中樹立起共產黨員的豐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