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大陽鄉的大街小巷、村前屋后,總能看到一些躬身清掃、賣力勞動的身影,他們著裝不一,哪里臟了、亂了,他們就往哪里行進,就把哪里清掃,就把哪里扮靚。這些業余“清潔工”,盡管各有各的姓氏,但卻有著一個共同的名稱,叫做村級義務清潔隊。
大陽鄉汪洋村有一支人數維持在40人左右的村級義務清潔隊。這幾年,他們每天不定時打掃村里的垃圾,把村莊打扮得干凈且美麗。

“前年,汪洋村群眾盼了多年的水泥路終于修到了家門口,路兩邊還栽了行道樹,大家高興的合不攏嘴。可是路寬了、樹多了,管路、管樹、管衛生的事卻讓村兩委班子犯了愁——沒有資金又誤時誤工,這費力不討好的活兒,有誰愛干呢?”汪洋村黨支部書記李世忠曾為管路、護路的事煩惱不已。
汪洋村村民張志賢生活困難,是低保對象。汪洋村通了水泥路后,他有了一個的想法。“過去的汪洋村,一下雨,別說出車,人步行出村都困難。現在,路修得這么好,卻隨處都是垃圾、雜草,看著就叫人心疼。這幾年生活沒少靠村上接濟,總想給村里做點事情。”

“我們農活兒干慣了,掃掃地不算辛苦,大家抽空一起把水泥路的衛生義務打掃打掃,給村里做做好事,你們覺得如何?”張志賢把平日要好的幾個低保對象叫到一起,試著說出了成立義務清潔隊的想法,獲得了一致同意。就這樣,在村兩委班子支持下,汪洋村有了一支“村級義務清潔隊”,掃帚、鐵鍬、簸箕等清掃工具全是隊員自備。如今,村級義務清潔隊隊員數量從最初的10名發展到了現在的40名左右,隊員們打掃村里衛生的情緒空前高漲。
自從有了義務清潔隊,汪洋村的環境衛生得到很大改善。在義務清潔隊隊員的影響下,村民的公共衛生意識得到明顯增強,主動承擔公共場所、涵洞溝渠及荒廢宅基內的各種垃圾雜物清理任務,以實際行動向“臟、亂、差”宣戰,亂扔垃圾的現象沒有了,主動維護環境衛生的意識增強了,全村保潔工作實現了常態化。

“義務清潔隊成立以后,我的煩惱總算消除了。每次打掃衛生,我也會參與其中。大家有說有笑,兩三公里的路,不知不覺間就打掃完畢了。我們村義務清潔隊中,年齡大的快70了,年齡小的10多歲,他們都是我學習的榜樣。低保戶們總想為村里做些事,踴躍參與到村里的街道打掃和日常環境維護隊伍中來。其他群眾,被低保戶的行動感染了,主動參與到活動中來。”李世忠說,正是有了這支任勞任怨、默默奉獻的隊伍,汪洋村變得越來越美了。
汪洋村義務清潔隊僅是大陽鄉村級義務清潔隊的一個代表。據不完全統計,自隊伍成立以來,該鄉已多次開展村級環境衛生大整治活動,發動鄉村干部、黨員和群眾3000余人次對轄區內各衛生“死角”、生活垃圾進行全面清理,極大改善了群眾居住環境,讓群眾深切感受到活動帶來的實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