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十三五”時期是張家川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重要階段,是短板補齊加快發展的關鍵階段。實施好“十三五”規劃,對全面提升縣域綜合實力,推進全縣經濟社會轉型跨越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即日起,縣新聞中心開設《展望十三五》專欄,推出系列報道,對張家川縣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思路、重點和中心工作等進行宣傳推介,統一發展共識,凝聚工作力量,調動和激發全縣干部群眾干事創業的熱情和活力,打好精準扶貧攻堅戰,為建設經濟發展、山川秀美、社會和諧的張家川貢獻力量。
【展望十三五】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培育民族特色產業

“十三五”期間,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將緊緊圍繞特色優勢產業、民族工業、“三大富民產業”和文化旅游業,創新發展思路,統籌利用資源,精心打好生態牌、民族牌、清潔牌和特色牌,推進民族特色產業大發展。加快轉變農業生產、經營和資源利用方式,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堅持政策不變、投入不減、力度不弱,走布局合理、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到“十三五”末,農業增加值突破8億元。
加快特色農業開發。深入推進“335”現代農業發展計劃,優化種植業結構。推進實施示范園區創建、糧食穩定增長、特色產業提升、農業科技推廣、農機裝備促進、經營機制創新“六大工程”。到“十三五”末,全縣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45萬畝左右,糧食總產量達到14.5萬噸。加快“一鄉一業”產業對接和“一村一品”產業培育,因地制宜擴大全膜玉米、馬鈴薯、大麻、中藥材、蘋果等特色優勢產業規模,推進蔬菜產業設施栽培,發展高原夏菜等無公害農業和綠色生態農業。支持具備條件的鄉鎮、貧困村發展特色優質林果產業和林下經濟,引導發展休閑農業、觀光農業、生態農業等多元化發展模式。注重野生動植物資源培育開發,大力發展名特優新農產品。
大力發展草食畜牧業。實施現代畜牧業全產業鏈工程,做好品種繁育改良、動物疫病防控、集中育肥加工和飼草料生產服務,壯大龍頭企業、養殖場小區、家庭農場和養殖專業合作社。推進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范化、防疫制度化、糞污無害化。加快發展牛羊規模養殖業,落實基礎母牛擴群增量扶持政策。依托太極天膠生產線,發展膠源驢產業。通過免費防疫、免費改良、以獎代補、貸款貼息、完善互助基金等措施,不斷加快標準化規模養殖基地建設,建成東部基礎母牛繁育示范區和省級現代畜牧產業示范區,構建“一帶兩區三基地”的產業格局。推廣人工種草、青貯飼草、農作物秸稈飼料化利用,提高“張家川紅花!钡姆N源供給和生產能力,努力建設國家特色肉牛產業大縣和隴東南畜牧大縣。到“十三五”末,畜禽飼養量達到279.86萬頭(匹、只),畜牧業總產值達到4.32億元,畜牧業收入年遞增11%以上。
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立農業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規范引導土地流轉,完善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到“十三五”末,累計土地流轉面積達到12萬畝,土地流轉率達到21.4%。完善落實資本金補助、稅收返還、融資擔保、規費減免等政策措施,提高農機具購置補貼和糧食補貼效率,積極推廣農業保險,培育發展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公司、生態農莊等新型經營主體,壯大特色產業基地,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園區。積極發展農村股份合作經濟,推行政府、龍頭企業、金融機構、科研機構、農民合作社、農戶“六位一體”經營模式,推進農業機械化作業、標準化生產、信息化管理、品牌化運營。推行產加銷一體化經營方式,扶持發展產業鏈條長、產品附加值高、市場競爭力強、品牌影響大的重點龍頭企業,新發展縣級龍頭企業10家,到“十三五”末,全縣重點龍頭企業總數達到28家。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大力發展“互聯網+農業”,培育以電子商務為主要手段的新型流通業態。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加強農業技術人員管理培訓,強化農業執法,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加強氣象、病蟲害防治及動物疫病防控等防災減災、應急救援綜合能力建設。加強糧食儲備設施建設,規劃建設大中型糧庫,全面完成龍山鎮標準化糧油倉容建設。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構建組織服務、農資服務、農產品購銷、農業合作金融、農業合作保險、農業科技、農村產權等綜合服務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