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張家川縣閆家中心小學,下課鈴響起,學生們課間操時間到了。令人眼前一亮的是,這里的課間操,學生們并不是踏著起步走,做伸展運動,而是176名小學生伴著廣播里播放的高亢豪放而又悠揚婉轉的回族“花兒”歌曲。“歡迎你啊朋友們,來到張家川。歡迎啊朋友,來到張家川……”跳著“花兒”《歡迎你到張家川來》,輕快的旋律、簡單的動作,學生們跳起來一個比一個認真,扭扭脖子聳聳肩,手拉手轉個圈……盡管這些孩子的舞蹈動作還不是那么到位,但他們臉上的笑容卻像春天盛開的花兒一樣美麗,這是“新農村少兒舞蹈美育工程——少數民族舞蹈課堂”在張家川的一個縮影。
據了解,“新農村少兒舞蹈美育工程——少數民族舞蹈課堂”是由中國文聯、中國舞蹈家協會開展的一項重要的文化惠民工作,是專門為廣大農村少年兒童量身定做的,以舞蹈美育為主要手段、以廣大農村孩子為實施對象的一項長期而務實的美育工程。同時,這一活動也為繁榮民族舞蹈藝術,保護邊遠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非遺文化,培養農村地區少年兒童熱愛祖國、傳承優秀舞蹈文化傳統的信念和精神做出了富有成效的探索。目的就是讓農村的孩子與都市的孩子一樣享受藝術素質教育的權利,讓他們有更多學習先進文化和豐富校外生活的機會,努力豐富農村精神文化生活,加強城鄉文化協調發展。
2015年10月,省舞蹈家協會把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選為“新農村少兒舞蹈美育工程——少數民族舞蹈課堂”實施基地,并在全縣7所學校(閆家學區、恭門學區、胡川學區、龍山學區、龍山西小、大陽學區、連五學區)實施“新農村少兒舞蹈美育工程——少數民族舞蹈課堂”活動。活動實施以來,張家川縣積極按照省舞蹈家協會的部署,組織開展工作,使文化惠民工程落到實處。縣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選派了志愿者舞蹈老師下鄉和學校舞蹈老師一起對農村孩子進行輔導和訓練,通過志愿者舞蹈老師和學校舞蹈老師幾個多月的精心輔導和訓練,一個個“零”基礎、從未登上過舞臺的農村孩子變成朵朵“花兒”,用嫻熟優美的舞姿詮釋了自已的舞蹈夢。目前,己有近500名農村孩子穿上舞蹈服圓了舞蹈夢,近5000名農村孩子愛上了跳舞。

在閆家中心小學,只見一位舞蹈老師跑前跑后幫孩子們糾正動作,她叫蘇小霞,是張家川縣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2015甘肅省“新農村少兒少數民族舞蹈課堂”活動的志愿者,負責張家川縣7所學校的舞蹈教學。
蘇小霞向記者介紹說,“‘花兒’從娃娃抓起,學生的接受能力比大人強,我們并沒有要求學生們能把‘花兒’跳的多好,就是希望提起張家川‘花兒’時,他們個個能表演,通過這5分鐘了解、熟悉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我覺得很有意義。以前,她們連舞蹈是什么都不知道,剛開始時大多比較膽怯,跳舞時眼神也缺乏自信,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現在她們變得很自信,也很有禮貌。”
“我喜歡跳舞,以前在電視上看到城里孩子在跳舞,就很羨慕,現在我也每天能跳舞了,感到很高興。”正在跳舞的10歲小姑娘王玲倩告訴記者,她現在已經學會了下腰、劈豎叉,她要好好跳舞,以后也要當個舞蹈老師。
閆家學區校長馬克智說,扶貧先扶智,教育扶貧須著眼于孩子的發展,“新農村少兒舞蹈美育工程——少數民族舞蹈課堂”體現了教育精準扶貧的要義,此項活動的開展,在農村孩子幼小的心靈中播下了藝術的種子,讓孩子們享受到良好舞蹈藝術熏陶,從而喚醒孩子們的舞蹈靈性,培養他們良好的審美素養,讓一個個稚嫩的夢想插上舞蹈的翅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