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優質教育資源提升“8+2”工程為夢想的種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教育三年大發展計劃讓素質教育之花結出了豐碩果實,教育“五大機制”解決了影響和制約全縣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的問題……5月24日,筆者從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教體局獲悉,隨著優化教育環境、提高師資水平、構建校本課程等措施的推進,張家川縣教育改革呈現出“設施提檔、質量提升、發展提速、聲譽提高”的良好發展態勢,而當下各學校、學區正如火如荼開展的“同課異構,高效課堂”教研活動更是讓張家川教育質量有了新保證。
“現在,張家川縣高效課堂已蔚然成風,各中小學、學區全力聚焦課堂教學實踐,開展‘同課異構’研討活動,努力打造高效課堂。各校以‘同課異構’為平臺,積極開展課堂教學實踐研究,力求達到教學目標明確具體,課堂結構不斷優化,教學方法更切合學生,教學效果更加明顯。”縣教體局副局長馬耀武告訴筆者,新課改實施以來,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理念、教學行為都發生了大的變化,課堂教學中的“教”與“學”也由形式上的模仿發展到本質上的創新,課堂教學正在從新課改的“形似”向“神似”轉變。

“‘同課異構’教研模式就是指同一教學內容由幾個教師,根據學生實際、現有的教學條件和教師自身的特點,各自備課,以解決教材內容的處理、教法、學法等方面某一教學實際問題為目的,進行不同的教學設計。打個比方,‘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交換后每人還是一個蘋果。但是,你有一種教學思想,我有一種教學思想,交換后每人有兩種教學思想’。這就是同課異構的美妙之處,‘同課異構’的教研方式,可以引發參與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長善救失,取長補短,明顯提高教育教學效果。”馬耀武說,張家川實施新課改以來,在課堂教學發生質的變化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阻礙深化課堂教學的困難和問題。為了使課堂教學不斷正向發展,縣教體局教研室以“同課異構”為平臺,積極開展高效課堂實踐研究,力求達到教學目標明確具體,教師們也由開始的不理解轉變為積極的上交流課,積極參與聽課,評課,從而促使教研風氣的根本轉變,進而提升教學教育質量。
“‘同課異構’明顯提升了我校教師的教學水平,優化了課堂結構,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阿陽中學校長蘇建璞告訴筆者,這次“同課異構,高效課堂”教研活動周期長,涉及學科多,活動以如何更好的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與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為核心,實現從有效課堂到高效課堂教學為目的研討,力圖找到切實可行的改善教學行為、提高教學效果的策略和方法。參加教研活動的老師們一致認為“同課異構”這種教研方式很實用,它讓老師們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師對同一教材內容的不同處理,不同的教學策略所產生的不同教學效果,并由此打開了教師的教學思路,彰顯教師教學個性,真正體現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縣教體局教研室一位工作人員表示:“同課異構”為老師們提供了一個面對面的交流平臺,增強了教學研討氛圍,不僅讓教師得到了鍛煉和提高,也達到了"一人上課,全員參與,共同成長。”的目的。通過教研活動,老師們的課堂理念得到更新,駕馭課堂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對于上課老師而言,是一次自我展示的極好鍛煉機會;對于聽課老師來說,不出校門,就能聽到好課,而且還能提升自己的教學藝術;對于學校而言,給老師更多的展示機會,可更好的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愉快。(張家川縣教體局李德杰供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