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踏著厚厚的草地,頂著藍天白云,記者與牛羊相伴,在海撥2400米的平安牧場采訪。在這里,聆聽著回族群眾用“花兒”般的語言講起精準扶貧的故事,語言中飽含著對精準扶貧的贊美。
在張家川,曾經有這樣一串嚴酷的數據: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是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這個摘不掉的窮帽子經常困厄著縣委一班人。全縣轄15個鄉鎮255個行政村,總人口33.42萬人,其中回族23.2萬人,占總人口的69.4%;農業人口30.9萬人,占92.46%。總面積1311.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6萬畝,人均1.7畝。全縣共有貧困村115個,建檔貧困戶16188戶,貧困人口7.71萬人,貧困發生率24.96%。
在張家川采訪,記者首先來到平安鄉,鄉黨委書記張 躍東告訴記者,平安鄉是以畜牧養殖業為主的鄉,現在全鄉1300多戶人基本上是以養牛為主,最多的一戶養一百多頭,最少也要養兩頭,群眾的生活在養殖業中尋找著希望,全鄉52戶精準扶貧建檔戶,現在家中都至少養殖著2頭牛,一頭牛賣一萬,全鄉現在養殖產值可達9000多萬元,精準扶分工作開展以來,群眾的可支配性收入大大增加了。這是一個比較精準而又典型的事例。張家川縣堅持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全縣上下的“一號工程”,圍繞脫貧目標任務,認真落實省上精準扶貧實施方案,扎實推進 努力實現全縣“369”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計劃,立志摘窮帽,近兩年,由于精準扶貧工作抓的實,回族群眾跟黨奔小康已成為習慣,順利完成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各項工作任務,取得了顯著成效,實現了“一個提速、十個全覆蓋”目標。2015年,全縣減貧人口2.49萬人,較2015年計劃脫貧任務1.7萬人提速46.47%,貧困發生率降到16.88%,達到貧困退出標準的貧困村32個;全縣貧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達5109元,增長16.1%;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2.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9個百分點。2016年,將會有更多的貧困群眾脫貧。
在張家川,什么是最大的政治?縣委書記劉長江與其一班人始終把脫貧攻堅工作作為全縣上下最大的政治任務,舉全縣之力合力攻堅。提出了“369”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行動計劃和“3581”幫扶模式,使全縣落實精準扶貧戰略、加快脫貧致富步伐的思路更加清晰、目標更加明確、措施更加具體。全縣由11名縣級領導任組長并帶隊,在各鄉鎮成立了扶貧雙聯工作站,每個貧困村成立了扶貧雙聯工作室,切實做到指揮部掛圖作戰、精準指揮,各鄉鎮扶貧雙聯工作站協調銜接、一線指揮,村級扶貧雙聯工作隊聚焦目標、以村為戰。
在張家川,還有一個嚴酷的現實,困難群眾要做事,長期苦于沒有資金和技術,張家川縣把破解貧困群眾缺資金、缺技術等主要致貧原因作為脫貧攻堅的主要抓手,結合貧困群眾實際情況,整合各類資金,創新方法,加大投入,全方位、多渠道強化扶持。縣上根據省委王三運書記到張家川縣調研時的指示精神,認真總結已有的并相對成熟的互助資金運行管理經驗,爭取省、市專項資金2160萬元,縣財政配套資金1350萬元,利用1個月時間,完成了全縣161個行政村資金互助協會組建工作,將有勞動能力且信用度好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納入互助協會且免繳互助金,優先發放貸款,實現了全縣所有行政村扶貧互助協會全覆蓋。目前,全縣累計投入互助資金9806.26萬元,發放借款7362戶7599.66萬元,其中貧困戶6027戶6381.8萬元,貧困戶扶持率達到85%以上,有效解決了貧困群眾貸款難的問題。平安鄉磨馬村支部書記張世生告訴記者,全村257戶人現在養殖著1200多頭牛,全是靠了縣上扶持的村扶貧互助協會資金,村民常文玉說,他是一個長期貧困戶,現在在互助金的幫助下,家中養殖了六頭牛,賣掉后得了四萬元,家中還有兩頭,照這樣下去,他的生活會好起來的。村主任馬夫珍兼任著村產業扶助協會的理事長,他告訴記者,村上現在用著各項扶助金90多萬元,確實解決了困難群眾的大問題。張家川縣還向12021戶貧困戶發放精準扶貧專項貸款5.72億元,占省上下達指標的100.53%,貸款貧困戶占全縣貧困戶總數的74.25%。
在張家川縣,有一句人們耳熟能詳的宣傳語:“張家川要發展,滿世界開飯館”,這句由縣委書記劉長江親自撰寫的廣告語,已成為張家川縣老百姓的“口頭禪”。張家川縣充分發揮全縣回漢群眾長餐飲、重養畜、擅經商的特長,以“三大富民產業”為重點,緊跟群眾發展需求,依托縣職中資源優勢,整合扶貧、勞務等部門培訓資金,采取“免培訓費、貧困戶免食宿費、免鑒定費、免商標注冊費”的方式,培訓“張川伊香拉面師”4304人。結合精準扶貧冬季百日集中培訓行動,大力開展伊民電焊工、伊民家政大嫂、畜牧養殖、特色種植、皮毛加工、電商扶貧、商貿運輸等各類培訓,共培訓貧困勞動力10353人。當記者走進張家川縣牛肉面師培訓基地,一群年輕人在認真的和面,學習牛肉面配湯。場面之宏大,讓人難以忘記。在培訓基地,“今天的拉面師,明天的大老板”的廣告詞非常醒目。
又是一串串叫人興奮的數字,讓記者對張家川縣刮目相看,張家川縣申請注冊清真餐飲品牌2個,新發展清真餐飲經營店2800家、賓館440家,累計發展清真餐飲經營店1.58萬家、賓館1400家。“張家川伊香拉面師”、“張家川伊香烹飪師”等14個清真餐飲品牌已享譽全國清真餐飲界,由張家川人開辦的“馬老六牛肉面”、“伊香拉面館”等500多家連鎖清真餐飲店、“天水快捷賓館”、“速8酒店”等30多家連鎖賓館遍布全國各地。目前,張家川人發展的清真餐飲經營店覆蓋北京、上海、武漢等20多個省會和蘇州、青島、十堰等200多個大中城市,從業人員達5.1萬人,年創收10億元以上,占全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8%以上。全縣依托畜牧產業示范園區建設,投資7453萬元,新建標準化養殖場3個、紫花苜蓿示范種植基地1個、活畜交易市場和清真屠宰加工生產線各1處;大力發展規模養殖,新建規模養殖場14個、養殖專業村5個、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10個,新增規模養殖戶1000戶,全縣累計建成養殖場和小區137個,發展各類畜禽養殖專業村100個、規模戶12550戶、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41個;扶持養殖貧困戶5403戶,新增養殖量3.91萬頭。全縣各類畜禽飼養量達到181.89萬頭,出欄各類畜禽72.17萬頭,實現畜牧業產值2.68億元。發展皮毛加工戶410戶、皮毛販運戶2261戶,皮毛產業銷售總額達2.4億余元。全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總銷售收入達2.72億元。縣上建成了縣電子商務服務中心、15個鄉鎮電子商務服務站和30個村級電子商務服務點,總銷售額達5453.26萬元。強化科技扶貧力度,引進新品種12個,示范推廣新技術6項,建成農業科技示范點、示范基地17個。全縣深入實施“三區三業五帶”建設工程,推廣種植全膜玉米12萬畝、中藥材1萬畝,種植馬鈴薯11.6萬畝;建成旅游專業村1個,新增農家樂5家;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75個、家庭農場4家、流轉土地面積6800畝。大力發展勞務經濟,新建勞務基地30處,輸轉富余勞動力6.85萬人,創勞務收入11.8億元。目前,全縣生產總值完成24.98億元,增長9.4%;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5.73億元,增長10.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7.07億元,增長9.3%;財政收入完成2.32億元,增長12%;財政支出20.31億元,增長2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50元,增長10%;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03元,增長12.5%。
每個數字的后面都凝結著勞作后的汗水,美麗的張家川,有著美麗的扶貧故事,在張家川絢麗多彩的藍天下,記者聽到了回鄉群眾對黨的贊美,聞到了精準扶貧這場攻堅戰的戰場上氛外的黃花香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