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二次黨代會以來,全縣司法行政工作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緊緊圍繞張家川縣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堅持以法制宣傳教育為主線、以法律服務為抓手、以特殊人群服務管理為突破口、以“法律七進”活動為載體、以法制保障為目標,著力構建張家川縣司法行政“五大格局”,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促進經濟良好發展保駕護航,司法行政成為保障社會公平正義、推進依法治縣進程不可或缺的主力軍。
創新法制宣傳教育機制,構建全民化法制教育“大宣傳”格局。全縣司法行政系統堅持把法律交給人民,突出加強職工干部、群眾、青少年、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的法制教育,在阿陽大地開展了廣泛持久的普法常識教育宣傳宏大工程,以潤物無聲的巨大力量,提升全縣公民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有力促進了依法治國方略實施。不斷創新普法方式方法,堅持“切近群眾、切近基層、切近實際、切近生活”的原則開播了法制電視欄目《身邊》,采取重點執法部門資深人士講法,律師、法律服務工作者以案說法等方式方法進行宣傳,受到廣大人民群眾一直好評。創新法律進鄉村、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單位、進社區、進宗教場所“法律七進”活動,以黨校、機關單位、中小學校、村(社)、清真寺為主陣地,全民齊參與的大普法體系。在全民普法的基礎上,有序推進地方、行業和基層依法治理工作,依法治縣工作不斷深化,法治縣區和民主法治村、民主法治社區創建活動蓬勃開展。

創新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機制,建立矛盾糾紛“大調解”格局。人民調解這朵“東方之花”,長期以來被世人廣泛贊譽。張家川在各鄉鎮、村民委員會、企事業單位均相繼建立了調解委員會,把大量的矛盾糾紛化解在了基層。人民調解工作蓬勃發展,較好發揮了“第一道防線”的重要作用,已成為黨和政府排查民間糾紛,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重要渠道和得力助手。人民調解網絡進一步健全,以村(居)調委會為基礎的三級調解網絡得到鞏固和完善,近年來,全縣已建調委會287個,其中6個縣級糾紛調處中心、15個鄉鎮人民調解委員會、255個村級人民調解委員會、6個社區調委會、5個其他人民調解委員,共有鄉村兩級人民調解員1200余人并頒發聘任證書。以《人民調解法》實施為契機,人民調解、司法調解、行政調解三調聯動和人民調解訴前確認機制逐步建立,法律效力明顯提升。人民調解工作規范化建設有了新發展,全面建立健全了以目標管理為主要內容的規章制度,統一完善考核辦法,落實人民調解個案補貼,結合深化“三聯三引三助”,“聯村聯戶、為民富民”活動,堅持抓早、抓小、抓苗頭,全面推行“陽光調解”、三頭調解(炕頭、田頭、街頭),“口袋調解”等化解矛盾糾紛的新方式,有效化解矛盾糾紛,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矛盾不上交”。

創新法律服務工作機制,形成法律“大服務”格局。創新法律服務理念,大力整合律師、公證、法律服務工作者和司法行政人員等法律服務資源,積極探索建立法律服務新體系,形成信訪、維穩、調解“三位一體”的法律服務模式,不斷拓寬法律服務領域,提升法律服務質量,為全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在做好企業改制、房地產開發、征地拆遷等重大項目建設的法律服務工作的同時,積極引導律師、公證人員和法律服務工作者“走出去”,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出擊”,積極主動參與政府決策、信訪維穩、矛盾糾紛化解、醫療衛生、就業養老等中心工作,為縣委、縣政府的重大決策提供法律意見和建議。

創新特殊人群服務管理機制,完善“大幫教”工作格局。健全社區矯正和安置幫教工作體系。建立縣、鄉、村、組四級安置幫教和社區矯正工作體系,加強與公、檢、法等部門的溝通與配合,確保安置幫教和社區矯正對象無一人漏管,保證其順利融入社會。

創新基層基礎建設管理機制,推動司法行政工作上水平。張家川司法行政系統始終堅持把基層基礎建設作為推進司法行政事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長期任務來抓。縣委、縣政府先后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積極推進司法所規范化建設。目前,全縣15個鄉鎮全部建立了司法所,實行副科級建制,人員、工資、編制由縣司法局管理,每鄉鎮配備3至5人,共編鄉鎮司法助理員53人,全面落實崗位津貼,管理體制逐步完善,職能作用發揮良好,為推進“平安張家川”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