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教育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根本不變,枝葉茂者,未之聞也。”近年來,我縣教育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師資力量不斷加強,教學質量不斷提高,民族教育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撐。4136名中小學教師默默無聞地堅守在教育教學工作崗位上,譜寫了一曲曲樂于奉獻的時代贊歌。特別是獨自堅守在邊遠山區21所農村教學點的21位教師,他們堅定教育理想不動搖,堅守教育陣地不放棄,堅持教書育人不懈怠,使邊遠山區的教學點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兜住教育底部的關鍵,用雙手托起了貧困村的希望,為關愛留守兒童,阻斷貧困的代際傳播發揮了重要作用。近日,由縣委宣傳部策劃牽頭,縣文明辦、縣教育體育局、縣新聞中心、縣電視臺聯合開展了“尋找鄉村教學點的堅守者”采訪活動,縣政府網將開設《鄉村教育的燈塔》系列報道,用鏡頭和筆觸展示扎根基層、甘于奉獻的教學點教師的感人故事,號召全縣教師增強使命感和榮譽感,在各自的崗位上勤奮工作,發揮好教育在精準扶貧中的重要作用,為開創我縣教育教學工作新局面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堅守講臺方得一方凈土 堅守信仰甘于一生奉獻
——記張家川縣馬鹿鄉牌樓村小學教師蒲虎剛

馬鹿鄉牌樓村小學,地處偏僻,條件艱苦,從公路的小路斜插進去,坐落在幾座民居中間。走進牌樓村小學,在一間教室中,不時傳來孩子瑯瑯的讀書聲,一個清瘦的老人在給孩子們上課。二年級的語文課已經上完,黑板上留著一排清晰的板書。他布置完二年級的作業后,對著三年級的孩子說:“三年級的同學看黑板,今天我們學習《美麗的小興安嶺》,下面跟我讀,我國東北的小興安嶺......”老師滄桑的聲音伴著孩子們稚嫩的聲音從教室傳出,一直在山中回蕩......
這個老人就是蒲虎剛,蒲虎剛生于1965年,今年51歲,牌樓村三組人,家離小學有4里路,在家和學校的這條路上,蒲虎剛來來回回走了32年。
1984年3月,高中畢業的蒲虎剛進入馬鹿鄉牌樓村小學擔任民辦教師,那一年,學校有兩個年級,三十幾個學生。蒲虎剛說:“在剛開始任教的時候,每月19.5元的工資要養活一大家子人,太難了!在最困難的時候我也想曾放棄這份職業外出打工,但是對這份工作的熱情和對教師這個行業的熱愛讓我堅持了下來。” 1997年事情迎來轉機,這年的7月蒲虎剛正式轉正,工資待遇和普通教師一樣,這讓蒲虎剛干勁更足。
現在,學校有三個年級,17個學生,二年級和三年級采用的是復式教學,你會經常看到一節課上,蒲虎剛給三年級講完后,再給二年級講課,一節課的時間對蒲虎剛來說總是不夠用。

32年來,蒲虎剛每天早上6點起床,來到學校后,要先打掃衛生,冬天要生火,在2010年國家實施“營養早餐”后,現在他又多了一項新工作—煮雞蛋。到了中午,閑的時候騎著摩托車回家吃午飯,忙的時候吃點家里帶來的饃饃,喝些茶午飯就算對付過去了。
有一次,去學區開完會,回家的路上發生車禍,蒲虎剛的左腿小腿骨折,在休息治療2個月后,蒲虎剛就迫不及待的回到了學校,他說:“我一離開學校就心慌,我放心不下我的學生。”
最艱難的時候是母親2011年腦梗塞癱瘓在床,為了照顧家里的母親,蒲虎剛每天家里學校兩頭跑,為母親做飯,喂飯,翻身......然后又匆匆趕回學校。母親于2016年去世,這五年的伺候母親鄉親鄰里看在眼里,蒲虎剛有了一個“孝子”的稱號。百善孝為先,為人師表的蒲虎剛可以教孩子的除了知識,還有很多。
如今的蒲虎剛家中,父親已84歲高齡,兒子在張棉鄉信用社工作,女兒已出嫁,老兩口在家中看著1歲的孫子,除此之外,家中還養了8頭牛,種了13畝地,有小麥、土豆、燕麥等。也就是說,在學校里的蒲虎剛是教師,在家里的蒲虎剛就變成了地地道道的農民。
2015年,學校要實施全面改薄項目重新修建,蒲虎剛又自覺的擔任了項目監工,用學區校長劉永泉的話說:“蒲老師監工,我一百個放心。”學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一桌一凳蒲虎剛都得操心,他就像自己家蓋房子一樣守在學校,監督著學校修建質量。

蒲虎剛幾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堅守在條件簡陋的農村一線工作,從昔日的瀟灑帥氣的小伙變成了鬢角染白的老漢。同事馬金生評價他說:“他為孩子、為學校、為農村教育的發展,踏著泥濘,頂著風寒、冒著酷暑,付出了無數的艱辛和努力。他一如既往的工作著,10年、20年、30年......他教書育人,甘于奉獻,愛崗敬業,淡泊名利。在牌樓村,他就是學校,學校就是他。我也是他培養出來的學生,他是我一生學習的榜樣。”
蒲虎剛說:“在牌樓,以前沒有人教學,我有幸成為一名教師我就希望牌樓村小學一直辦下去。在我們農村,我覺得最不能缺少的聲音是讀書聲和上下課鈴聲。在我們這樣貧困的山里,教育是我們這里孩子走出去、有出息的唯一希望,我守著學校其實是守著我們村里孩子的希望,為了守住這份希望我可以一直干下去。”
下午放學后,在牌樓村小學的路上,又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他的背影堅定而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