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來自北京的感謝信
——“張家川花兒”的前世今生

11月28日,一封從北京郵遞來的感謝信讓張家川文化館的基層文化工作者們備受鼓舞。
縣文化館館長李霞告訴筆者,自從我們在北京參加完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電視歌舞匯演比賽并榮獲金獎后,才短短幾天,周一剛上班就收到歌舞中國國際文化藝術節組委會發來的感謝信,真的沒想到。當我把這個喜訊告訴館里的同事時,他們都很高興。

他們認為,能在全國的大舞臺上唱響張家川花兒,展示我們張家川獨特的民族文化,并傳播給全國其他少數民族。這是我們張家川回族文化走出去的第一步,接下來我們還會再接再厲,創造出更加優秀更加有底氣的作品來為家鄉爭光。這次的獲獎,也是對我們基層文化工作者的鞭策和鼓舞。他們表示將會更加熱愛自己所從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事業。
筆者也注意到,在張家川縣宣教系統組建的“對話宣傳”微信群里,網友們也紛紛伸出大拇指點贊,在微信朋友圈里也有網友自發轉發分亨“感謝信”。
筆者在李館長的辦公桌上一睹了“感謝信”的“真容”。感謝信的內容大致為:張家川縣文化館,貴單位推薦(報送)的合唱(聯唱)作品《對花》,在本次匯演中取得金獎。在此,組委會向貴單位表示熱烈的祝賀!感謝你們的精彩表現。再次感謝對“歌舞中國”的參與支持,期待我們明年的相聚。

而在縣文化館的辦公室里,筆者看到了許多沉甸甸的榮譽證書。縣文化館工作人員丁鵬舉介紹,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張家川花兒”的傳承保護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2006年,張家川花兒《花兒聯唱》獲得第四屆群星藝術節銅獎。2007年成功舉辦關山花兒會和首屆花兒歌手大賽;2011年創編了大型音樂舞蹈史詩《關山月》并成功上演贏得好評;2012年創作了花兒音樂劇《花兒唱雙聯》;自2014年張家川花兒被文化部批準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后,張家川縣文化館組建花兒團隊,在全國各地參加各類演出和民歌大賽,并編排了花兒小品劇在蘭州參加梅馨杯百姓小品大賽,獲得優秀獎;2016年11月在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電視歌舞匯演比賽中榮獲金獎。
據了解,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大量青壯年外出務工,學習、傳唱花兒的人越來越少,加之一些老傳承人年老病危,花兒的傳承面臨人亡藝絕的困境,急需保護。

為了保護和傳承好“張家川花兒”,張家川縣制定了《張家川花兒普查保護實施方案》,同時組建張家川花兒普查保護小組,在縣文化館內設立張家川花兒傳習所。對張家川花兒部分傳承人進行了摸底調查,建立了傳承人檔案數字化管理模式。在全縣15個鄉鎮收集花兒詞曲100余首,編撰出版《張家川花兒》一書。拍攝了4部張家川花兒影像資料。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人員舉辦培訓班對花兒傳承人進行培訓,在一些學校開展了花兒進校園活動,讓花兒這項國家級非遺項目后繼有人。

( 張家川“花兒”)
張家川“花兒”唱詞結構嚴密、曲調高亢嘹亮、歌聲悠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它采用當地的語音語調無伴奏清唱,既可獨唱,也可對唱。花兒在張家川的回族群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地位,不僅用來談情說愛,而且用來自娛自樂,同時還有聚會助興的作用,從而在娛樂審美功能之外,還有著獨特的生活實用價值。從側面映現著生活在張家川縣域內回漢人民的內心世界,是當地群體歷史淵源、生活方式、生活習俗、宗教信仰及其所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文化表現形式,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音樂價值和經濟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