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教育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根本不美,枝葉茂者,未之聞也。”近年來,我縣教育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師資力量不斷加強,教學質量不斷提高,民族教育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撐。4136名中小學教師默默無聞地堅守在教育教學工作崗位上,譜寫了一曲曲樂于奉獻的時代贊歌。特別是獨自堅守在邊遠山區21所農村教學點的21位教師,他們堅定教育理想不動搖,堅守教育陣地不放棄,堅持教書育人不懈怠,使邊遠山區的教學點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兜住教育底部的關鍵,用雙手托起了貧困村的希望,為關愛留守兒童,阻斷貧困的代際傳播發揮了重要作用。近日,由縣委宣傳部策劃牽頭,縣文明辦、縣教育體育局、縣新聞中心、縣電視臺聯合開展了“尋找鄉村教學點的堅守者”采訪活動,縣政府網將開設《鄉村教育的燈塔》系列報道,用鏡頭和筆觸展示扎根基層、甘于奉獻的教學點教師的感人故事,號召全縣教師增強使命感和榮譽感,在各自的崗位上勤奮工作,發揮好教育在精準扶貧中的重要作用,為開創我縣教育教學工作新局面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做教育就是積德行善
——記馬鹿鎮石莊科小學教師納長貴

沿著崎嶇的山路一直走,大概走了20多分鐘,見到了一段彩色的圍墻,這里就是張家川縣馬鹿鎮石莊科小學,10個孩子在操場上玩耍,在這里我們見到了學習唯一的老師納長貴。
納長貴,生于1961年,今年56歲,馬鹿鎮長寧村下組人,家離學校8公里路,騎摩托車需要25分鐘。1981年3月,納長貴成為一名民辦教師,此后,他輾轉多個學校教學,寺灣小學,大灣小學,寶坪小學,石莊科小學是他任教的最后一個小學。納長貴說:“我從事教學的地方都是條件最差、最艱苦的地方,但我從沒有怨言,我覺得我是本鄉人,離學校也不遠,這些地方年輕人根本守不住。”
1999年3月,納長貴正式轉正,在這18年的民辦教師生涯中,他曾多次想放棄這份職業,微薄的收入支撐不了一個大家庭,他的大兒子也因家庭困難早早輟學外出打工。是母親把他勸了下來,納長貴說:“到現在我還記得母親說的話,母親說做教育就是積德行善。”因為這句話他堅持下來了,一干就是35年。每天早晨來到學校,掃地,灑水,煮雞蛋,然后上課,中午自己做飯,下午繼續上課。自來水還是今年才通上的,通自來水的時候順帶著學校操場也硬化出了一條路。

納長貴的家庭情況有些特殊,他的哥哥今年64歲,聽力二級殘疾,30多歲離異后,一直和他在一起,現在也是他在照顧。大兒子已和他分家,在鎮上打工,供孩子上學。二兒子在西寧打工,二兒子的小孩出生后,媳婦被叫到了西寧去看孫子,家里只剩他和他哥,每天去學校前,他都要叫醒他哥,做好留下中午吃的飯,再去學校。納長貴說:“我哥2005年的時候得過腦溢血,現在最擔心的是這個病復發。”
納長貴說:“這么些年來,我是憑著一顆良心對待工作,對待學生,學生就和我的孫子一樣。我覺得不論多么偏僻的地方只要有人居住,就有學生,有學生就需要老師,雖然我現在年紀大了,但是我將盡我最大的努力,做家長放心的老師。”

在學校,筆者采訪了一名學生,在這個偏遠的山村,陌生人的來訪讓他說話有些拘謹,所以問答都很簡單。二年級任文博,這個學校二年級唯一的一個學生,他的學習很好,上次考試,他的數學98分,所以石莊科二年級數學平均分98分,這讓其他學校倍感壓力。“你覺得你的老師好不好?” 任文博:“好。”“你愛不愛你的老師?” 任文博:“愛。”“你希不希望把你們學校撤了?” 任文博:“不希望。”“你覺得老師好還是爺爺好?”任文博:“一樣好。”
筆者問到生活待遇問題時,納長貴說:“現在邊遠山區教師有艱邊補貼,工資又能按時發放,學生有營養早餐,比起原先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在不再為生活發愁了。”談到今后的打算,納長貴說:“我將在石莊科站好最后一班崗,多培養一名學生,就能脫貧一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