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16日,馬鹿鎮大灘村的群眾在苗圃基地勞動。
2月16日,陽光明媚,春風和煦。筆者趕往張家川縣馬鹿鎮大灘村采訪。在大灘村啟隆苗木合作社的苗圃基地里,雖然積雪尚未完全消融,但是村黨支部書記何玉龍和村民們卻忙的不亦樂乎。“這150多畝的油松、樟子松、云杉,可是村上50多戶人的寶貝疙瘩,不隔三差五的到苗圃基地里鋤草、拔病苗、看長勢,我這個村書記心里不踏實。”在苗圃基地,何玉龍一邊忙著勞動一邊打著招呼。

2月16日,馬鹿鎮大灘村的群眾在苗圃基地勞動。
2012年大灘村采取集體投資、大戶參股、群眾入股多渠道籌集資金,采用“土地股金+收益分紅”的經營模式,開始流轉土地,組建了大灘村啟隆苗木合作社。帶動50戶群眾入社,其中貧困戶14戶。
“我在合作社有3.5畝土地股金,一年土地租金以及平時在苗圃基地勞動的工錢等好幾種費用加起來,能拿到1500元左右。目前因為這十幾萬株苗木還沒有出售,所以我的那一份收益分紅還是‘定期存款’。不過到時候連本帶息一定能拿到一筆非常可觀的收入。現在國家政策傾向生態建設,苗圃基地就是一個綠色銀行,我這個‘股民’虧不了。”在苗木合作社成立之初,大灘村貧困戶張雙進選擇土地入股的方式入社,當時懸著心進社,心里沒底,但是眼看著苗木一年年長勢越來越好,再加上連續5年的土地租金收益,讓他感到當初的決定沒錯,心里越來越有盼頭。

2月16日,馬鹿鎮大灘村黨支部書記何玉龍在油松地里等量樹苗的高度。
一年之計在于春。啟隆苗木合作社的苗圃基地里大部分苗木是何玉龍和村民馬啟明看著育苗、修剪、扦插、嫁接,少部分從外地調進。合作社的苗木培植后主要銷往外地一些縣區用于綠化。每年3月到10月,苗圃基地的用工量最大,帶動了當地一大部分村民的二次就業。
“大灘村具備區位交通優勢,而規范化、標準化、規模化種植本身就是一道風景,所以我們認為發展生態觀光農業大有可為。”這幾年,隨著國家農業供給側改革,何玉龍已經對啟隆苗木合作社當初僅僅局限在育苗、售苗的經營模式有了升級的想法。

2月16日,馬鹿鎮大灘村一村民在樟子松地里拔出枯苗。
從去年開始,大灘村依靠苗木基地、農家樂等產業,在農業、林業、旅游、科技等縣直部門及鎮政府的幫助支持下,對全村環境進行整體打造,開始向休閑旅游、生態觀光農業強勢邁進。目前,村上已規劃建設稀有樹種培育、苗木認領認種、農家樂休閑體驗、生態水系種養四大區域,并由10公里的觀光展示長廊將四大區域環繞鏈接。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大灘村以農家樂休閑體驗游活動為載體,著力推介其生態旅游文化價值,吸引城區市民前來觀光體驗達1000多人次。

2月16日,馬鹿鎮大灘村黨支部書記何玉龍在苗地里查看苗木長勢。
近年來,馬鹿鎮不但在土地、貸款、銷售方面對苗木種植加大扶持力度,還不斷深化林權制度改革,引導群眾在規劃框架內造林致富,鼓勵農民通過流轉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使土地經營權有序流向造林大戶,并對連片造林進行獎勵補助。馬鹿鎮鎮長張元明表示:“這幾年,馬鹿鎮把苗木培育、種植作為農業結構調整的一個重點,引導農民抓特色、打品牌,取得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豐收’,從賣樹苗到賣生態,馬鹿鎮著力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不斷探索一產三產的相互融合,不斷拓寬現代農業新領域。”

2月16日,馬鹿鎮大灘村村民馬啟明在刺槐苗地里修剪樹苗。

馬鹿鎮大灘村苗圃基地

馬鹿鎮大灘村苗圃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