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馬關鎮西山村規模養殖場觀摩調研
7月14日,張家川縣2017年上半年農業農村工作觀摩調研活動繼續開展。縣委書記陳晰,縣委副書記、縣長馬筱寧帶隊先后深入馬關鎮、梁山鎮、連五鄉、龍山鎮、大陽鎮進行觀摩調研。
縣委副書記夏草,縣委常委、張川鎮黨委書記蘇紅娟,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妥保平,副縣長張樹增,縣政協副主席張彥林,15鄉鎮黨委書記和縣直農口部門負責同志參加觀摩調研。
為充分發揮農業資源的連鎖效應,張家川縣通過土地入股、流轉和整合資金等平臺,構建村企互惠、工農互動等發展機制,推進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不僅激出大批產業新活力、新動能,而且還有力促進了貧困戶穩步增收、穩定脫貧。
馬關鎮西山村規模養殖場、梁山鎮呂灣村花椒園、連五鄉陳家梁標準化核桃示范園、馬關鎮新義村龍頭種植合作社、大陽鎮小陽村中蜂養殖基地等種養殖專業合作社以服務“三農”為核心,以增加收入、穩定脫貧為目標,采取扶貧互助資金、勞力、土地、技術入股等方式,進一步做大做強村級經濟和農戶創收,在探索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的同時,創新農民財產性收入增長機制,讓農村“三變改革”逐漸成為“產業興、群眾富、生態美”的助推器。

在梁山鎮呂灣村花椒園觀摩調研
陳晰在觀摩調研時指出,專業合作社的生命力在于讓農民持續受益,讓合作社真正做實、做事,是眾多合作社發展的關鍵所在。無論是何種模式的專業合作社,只有在充分照顧農民利益的基礎上,建立合理的章程體系、盈利返還機制與管理制度,讓農民得到合理、穩定的收益,合作社才有生命力。各鄉鎮要自始至終把服務“三農”作為村級扶貧互助合作社的立身之本、生存之機、發展之要,把提高群眾組織化程度作為扶貧互助主題,通過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資源要素聚集、抱團發展產業、強化組織服務等舉措,構筑“土地收租金、打工掙薪水、入股分紅利”的長效增收機制。
張家川縣堅持可持續發展新理念,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這一核心,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突破口,通過調結構、提品質、促融合、降成本、補短板的方式,以玉米糧改飼為抓手,建成了西部川區循環農業市級科學發展示范點。
陳晰在觀摩調研時指出,農業供給側改革時代,想土里刨金,有三個繞不開的問題:種什么?誰來種?怎么種?各鄉鎮要高度重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市場為導向,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因地制宜,確保農業和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要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促進農村土地流轉。要補齊農業發展的短板,通過把種養農業與觀光農業有機結合,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要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深入推進脫貧攻堅,讓農民盡快富裕起來。要著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創造條件,打造平臺,使有文化、懂技術、懂專業的年輕人從事農業生產,改變農村主要依靠老幼婦種田的狀況。
在梁山鎮岳山村、龍山鎮汪堡村、大陽鎮河李村、連五鄉黃家村,陳晰一行詳細了解扶貧政策到村到戶落實情況。陳晰說,每家每戶的情況不一樣,致貧返貧的因素也不盡相同,我們開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就要堅持“一戶一策”、“一事一議”、“一業一策”,從每個貧困戶的能力、條件、基礎、特點出發,實事求是地設計規劃發展產業、脫貧致富的路徑和具體措施。要依托當地優勢,把發展脫貧產業與發展當地經濟結合起來,有針對性地發展壯大特色種植、畜牧養殖等產業,通過調整產業發展模式和延伸產業鏈條,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保證貧困群眾持續增收、穩定脫貧。
陳晰強調,各鄉鎮、各部門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開發工作的重要戰略思想,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時提出的“八個著力”重要指示要求,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一號工程”,圍繞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扎實開展扶貧攻堅行動,下足“繡花”功夫提高幫扶針對性和精準度,打好一系列政策措施“組合拳”,積極構建完備的富民產業體系和鏈條,持續推動脫貧攻堅,大幅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