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班建國在養殖專業合作社給肉牛添加飼料)
“要不是村里的專業合作社,我都不知道生活應該怎樣繼續,合作社化解了我心頭的愁腸事!”日前,在張家川縣連五鄉贠家村建國種養殖專業合作社采訪時,遇到正在喂牛的工人閔存連說,她在合作社入了股,同時在里面打零工,每年能收入兩三萬元。
連五鄉建國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班建國介紹,參加合作社的村民以物或資金繳納入股,貧困戶可以少繳或免繳,享有與其他入社農戶同等權利,可優先獲得資金和技術支持。現年48歲的閔存連是贠家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丈夫2013年因病去世,她一個人供給三個孩子上學,家境十分困難。2015年,閔存連將自己的兩頭牛入股在合作社,年底能分紅,并在合作社打工,每天工資80元,有了穩定的經濟收入,解了一家的燃眉之急。
“農民專業合作社有力推進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助力全縣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有效提升了全縣農業規模化水平和農民組織化程度,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村增富、農民增收,是張家川縣農村發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平臺。”縣委農工部副部長王小軍說。
成立于2015年4月的連五鄉建國種養殖專業合作社是一個集繁殖、育肥一體化的養殖場,有標準化雙列式牛舍3棟,草料棚1棟450平方米,青貯池兩座900立方米,功能分區科學、配套設施完善,現存欄牛122頭,其中能繁母牛63頭。贠家村自然條件差、農業基礎薄弱,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弱、抗風險能力低。該養殖合作社的建成投產,輻射帶動了贠家村甚至連五鄉肉牛養殖向集約化、標準化的方向邁進。
鄉村振興,離不開產業興旺。同樣,貧困地區穩定脫貧也離不開產業帶動。
去年以來,張家川縣培育出了一批民主管理好、服務能力強、產品優勢大、社會反響好的優秀農民專業合作社,有力推進了全縣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有效提升了農業規模化水平和農民組織化程度,促進了貧困村產業發展和貧困群眾產業增收。
張家川縣農民專業合作社依法成立了成員大會、理事會、監事會,實行“養殖、管理、技術服務、收購銷售”統一管理,破解了傳統養殖“小散弱”困局,既提供統一服務,也有更大市場話語權,聯結起了小生產和大市場。因為方便快捷,發展成本小,農民專業合作社受到貧困群眾的青睞,合作社資金的“雪球”也越滾越大。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積極培育和發展新型農村農業經營主體。我們希望多種途徑‘扶強帶弱’,大家‘結對子’互助,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共同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張家川縣農業局局長馬永峰說,今后將持續強化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指導服務,落實財政稅收、基礎設施、金融信貸、保險支持、市場營銷、人才引進等政策,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多元融合發展,多路徑提升規模經營水平。
“就在前幾天,我們村的‘連五鄉建國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符合省級示范社標準,被省農牧廳統一授牌命名為‘2017年度甘肅省省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班建國一臉自豪。
在張家川縣,農民專業合作社成了撬動貧困村富民產業發展的有力杠桿。連五鄉建國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積極吸納貧困群眾,擴大養殖規模,滾動發展資金積累越來越多,現在有養殖肉牛和能繁母牛122頭,實行“支部+貧困戶+合作社”、“產、供、銷一體”的組團式發展,大戶帶動小戶,共同致富。
近年來,張家川縣高度重視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與發展,注重部門協作配合,落實扶持政策,指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規范化建設和運行,提升發展能力和水平。截至目前,全縣合作社總量達到293家,總注冊資金超過2.7億元,市級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29家,省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5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