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臘月的清晨透著一絲寒意。這兩天一大早,張家川縣大陽鎮梁堡村民王金珠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早早地拾掇打扮,邀同村的“舞伴兒們”,來到村上的文化廣場。“我們練的是廣場舞,只要音樂一起,可帶勁兒了......”說著說著,王金珠她們已經開練了。

2月1日,天清氣朗,雪未融、天剛亮,村民王來平比往常起的稍早了些。
“今天是個好天氣、好日子,俺們村的第一屆春晚要開演了。天蒙蒙亮,村里已經有了動勁兒,女人、娃娃們起得最早。隔著院墻看村委會的燈亮著,幾個人進進出出拉桌子、搬凳子,張羅開了。廣場上、關廟前,練舞的、掃院的,整個村子熱鬧了。”

事實上,對于深處大西北的農村人來說,入冬后的生活單調,用“老婆、孩子、熱炕頭”形容既形象又貼切。雖然現在距離農歷大年夜還有兩周時間,但梁堡村的“年味兒”,從接下來的這臺村民自辦自演的“村晚”開始,漸漸濃了。

忙碌一上午,12點30分,梁堡村首屆春節聯歡晚會熱鬧開場。戲臺上,少兒舞蹈、廣場舞、民歌聯唱、大合唱、兒童走秀、秦腔輪番上演,讓人眼花繚亂;戲臺下,老人、孩子、婦女、中年、青年、少年齊聚廣場,一片歡笑喜慶。戲臺對面的關廟前,下象棋的、打撲克的、擺攤點的、賣春聯的,處處洋溢著喜慶祥和的氛圍。
“太熱鬧了,就像過大年一樣!”專門負責晚會后勤工作的張喜太是村上的書記,這些年村上的基礎建設、文化活動,他跑前跑后張羅著。“每年村上都搞活動,主要是唱戲。現在,村民的生活好了,廣場舞興了起來,不光我們村有支舞蹈隊,整個大陽鎮的漢族村都有了廣場舞蹈隊,這要得益于近兩年實施的村文化廣場建設項目。自從有了文化陣地,村里的女人們跳舞跳得更歡了。”張喜太一邊忙著招呼客人,一邊笑著說道。

“俺們村的戲臺子有些年了,逢年過節唱大戲成了傳統。這兩年國家的政策好,建起了文化廣場,院子硬化了,西頭的涼亭、文化墻、健身器材配全了,整個村子有了活動場地,更有了文化味兒。”唱大戲、看演出、迎新年,86歲的王世清老人抿著嘴,笑呵呵、美滋滋地樂道。
“又是新的一年,祝愿所有事業、家庭、工作全都開門紅!下面請欣賞梁堡村老莊的阿姨們為大家帶來的廣場舞《開門紅》”...“我出生在大陽鎮梁堡村,工作在大陽鎮河李村,親眼目睹了大陽人民生活發生的變化。蓬勃發展的新農村,不僅改變了面貌,也改變了農民的生活方式。富裕起來的河李人民,用優美的舞姿展示她們的質樸和善良!請欣賞河李村帶來的舞蹈《蝴蝶翩翩飛》、《相伴一生》。”臺上,兩位梁堡村年輕俊美的男女主持人配合默契,陽光向上的主持風格、貼近鄉親的歡快語言,博得臺下觀眾陣陣掌聲。

“這臺晚會,我們準備了一個多月,總導演楊巧萍是鎮上下派的駐村干部,年輕能干、事業心強。當時,聽了整個活動匯報,鎮黨委、政府很重視,專門組織邀請了縣文廣局搞文藝活動的干部前來指導。”晚會總策劃、大陽鎮副鎮長汪國興介紹說,“整臺晚會分三個篇章,僅第一篇章《走進新時代》就有20個節目參演,包括秦腔、廣場舞總共算下來有33個,從早到晚、全天候演出。”
汪國興高興地說,“這些節目都是村民自發組織報名,男女老少悉數登場,尤其是聽說梁堡村辦春晚,臨近幾個村的群眾文藝團體也紛紛趕來報名,說要‘撐撐場子’、熱鬧熱鬧,那股子熱情勁兒沒辦法說。”

梁堡村地處大陽鎮西北角,有4個村民小組,2個自然村,282戶1306人,是一個以種植業和勞務輸出業為主的漢族聚居村。自2013年以來,全村共脫貧47戶217人,目前貧困戶36戶145人,貧困發生率10.95%。近年來,在黨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政策指引下,梁堡村干部群眾上下一心抓建設、抓生產促脫貧,村莊環境美了、基礎設施齊了、村民腰包鼓了、發家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鑼鼓敲起來,歌兒唱起來,舞蹈跳起來,秦腔吼起來,歌頌祖國、歌頌黨,歌頌農村幸福的新生活。
張家川縣大陽鎮梁堡村首屆春節聯歡晚會在繼續,歡快喜慶的氣氛在延續,臘月里的梁堡村,“年味兒”濃了......

▲ 梁堡“村晚”:“俺們村的第一屆春晚” 開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