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明的治村心得:公心聚人心 小村強起來

4月3日,張家川縣龍山鎮蘆塬村村民王小龍新修的房子封頂,村支部書記孫志明聞訊前去道賀。寒暄聲中,孫志明很隱蔽的給王小龍遞過一百元禮金,主人推辭了許久才勉強收下。“村上接通自來水,給我們省了不少錢,今天又收禮金,心里真過意不去。剛才我還和幾個朋友算賬,如果這房子放在去年修,肯定要多花3000多元的運水費。”手里捏著禮金的王小龍,顯得有些難為情,讓座端茶的時候,念叨的最多的就是村里通了自來水給大家帶來了很多實惠。
說到自來水,在場的人拉開了話匣子。“村里雖然通了自來水,但是因為年久失修,加之缺乏維修費用,已經三四年沒用了。”“這些年吃水都要去鄰村挑,挑一擔水少說要花20多分鐘。”“孫書記上任后帶領大家接通了自來水,讓我對這屆村班子很有信心……”大家你一言我一語,道出了對這位上任剛滿一年村支書的認可。

2017年的春天,蘆塬村兩委換屆選舉,45歲的孫志明拔得頭籌,高票當選村支部書記。“上任后,我下定決心要從群眾最關心的事干起。”當年,吃水是蘆塬村群眾最關心的事。孫志明就從吃水難開刀,該向上爭取的積極爭取,該村上承擔的不推不辭,關于維修自來水管道的全部賬務第一時間在村內公示,自己能夠墊資、出資的毫不含糊。一系列“組合拳”打下來,群眾一看,村里通水有戲,新上任的村支書靠譜。大家齊心協力,當年秋季,停了近四年的自來水通了,村里再也不見了挑水人的身影。

(村里的每一處地方都可以成為辦公場所,在村文化廣場,孫志明耐心的給兩位村民講解危房改造方面的政策)
“當村干部就是給群眾‘打工’的,要舍得出力多吃苦,要不貪不沾多‘吃虧’,你付出多,群眾得到的實惠也就越多。”這是孫志明“當官”一年來的心得。這一年,他經常給村兩委干部說的話就是“一碗水要端平”。他帶頭向全村黨員群眾“約法三章”,絕不假公濟私,絕不侵占集體資產,絕不讓黨的惠民政策“缺斤少兩”。
蘆塬村位于龍山鎮城郊,勞務輸出在村里的主打產業上略占優勢,平日里農用車多,逢年過節村小汽車多,村里停車的公共場地不多,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上任不久后,“精明”的孫志明想到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村口一處名叫頓家溝的地質災害點,長約150米,寬約20米,深達6米。這里常年被群眾傾倒生活垃圾,嚴重影響村容村貌。而遇到暴雨天氣,這里的地質滑坡隱患又讓周邊的群眾提心吊膽。填溝爭地,既治理了地質災害隱患,又能用多出的地停放村民的車輛。村民了解后,覺得這個辦法好,非常贊同。征得大家的同意后,孫志明積極聯系設計單位、施工隊,墊資25萬元平整場地。如今一個面積近6畝的場地雛形已經能夠看到。

(在頓家溝災害治理現場了解情況)
蘆塬村曾經是一個貧困村,貧困發生率一度高達35.6%。這些年隨著政府對扶貧越來越重視,各項優惠政策不斷落地,蘆塬村2017年貧困發生率降至2.8%,順利脫貧。雖然村上脫貧了,但是村上的產業結構還不容樂觀,如何發展村上的產業,孫志明看到了蘆塬村在發展城郊型經濟上的潛力。2017年末,蘆塬村借著縣上農村“三變”改革的東風,開始計劃制定一些支持鼓勵農民發展二、三產業的獎勵政策,決定積極爭取上級在蘆塬村發展個體經濟、養殖、特色種植、經商、運輸、勞務、服務業方面給予支持鼓勵,使更多的農民從事二、三產業,發揮村上協調勞務輸出的職能作用,實現全村勞動力“三分之一從事農業生產、三分之一經商、三分之一輸出勞務”的發展格局。“現在村上還有6戶貧困戶尚未脫貧,但是我們有信心去完成這個任務,全面小康路上絕不拖后腿不掉隊。”談起村上的發展和脫貧攻堅,孫志明信心十足。

(蘆塬村文化廣場上的一塊石頭刻著正德厚生四個字,品味其中的意思,成了孫志明日常生活中的一道功課)
“在村支部書記這個崗位上就要盡最大努力,帶領群眾發家致富,讓大家過上幸福的生活。”孫志明說,讓全村人都過上好日子,有事干,有錢賺,有幸福感,是他奮斗的小目標。“只要大家說我一句好,那就是對我最好的肯定。有了個肯定,再大的壓力也能消解。”采訪中,孫志明坦言當村支部書記有壓力,但是他覺得有壓力才有動力,不能因為壓力而畏首畏尾,把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從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再大的壓力也不怕。
(天水在線編輯:陶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