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動模范樊建林代表勞動模范在張家川縣2018年勞動模范表彰大會上宣讀倡議書)
“當醫生就要當名醫,不當庸醫誤人生命。”這是張家川縣龍山鎮中心衛生院副院長樊建林的座右銘。從醫以來,他一直以此激勵自己、鞭策自己。
樊建林1968年出生在清水縣,1990年畢業于甘肅中醫學院,畢業后,面對去大醫院工作和留校的機會,最后選擇了放棄,主動聯系到缺醫少藥的民族地區--張家川縣工作至今。現任龍山鎮中心衛生院副院長、副主任醫師。
工作中,他始終牢記黨的教誨,并以《黨章》、《大醫精誠》為“鏡”,秉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認真履行“醫務人員醫德規范”要求,對待患者一視同仁,從不提任何附加條件。還把的手機號碼留給患者,使患者能及時得到診治。
醫院外科大夫王小龍說,樊大夫很少有節假日,他的生活的幾乎都在醫院堅守崗位,他良好的職業操守值得我們學習,也得到了群眾和患者稱贊。
在多年探索、學習和積累中,他掌握了較扎實的理論知識,能熟練應用中醫手段及現代醫學知識對患者進行診治,除常見、多發病外,對消化、心腦血管病、各種神經痛等方面積累了較豐富的診療經驗,善于針灸與藥物結合運用,療效顯著,從未發生任何醫療糾紛,已成為全縣中醫界的學術帶頭人。
多年來,他的平均診療量在基本每日都在85人左右,高峰期過百人,每天從第1位到最后1位,他始終全神貫注,認真負責,同等對待。在堅持門診值班的同時,還參與其余各科患者的會診、查房、急救,并指導各科進行中醫適宜技術的推廣和規范開展,在業余時間經常深入村組義診。通過不懈探索、總結、推廣,使中醫藥簡、便、廉、驗的特點得到充分發揮,越來越多的患者喜歡上了中醫中藥,患者爭先恐后排隊搶掛他的號的場景足以證明這一切。在他的帶動下,醫院的中醫科從弱變強,現已成為全院綜合效益最好的科室,診療范圍除本縣以外,還輻射到清水、莊浪、秦安的一些鄉鎮。
由他一手抓起的穴位埋線治療項目在經濟和社會效益雙滿意,從而填補了全縣在該項技術上空白,順利通過省級專家組的驗收,被授予“甘肅省穴位埋線臨床示范基地”稱號。醫院一些臨床科室患者通過中西醫結合治療,縮短了病程,降低了費用。同時,在緊張的工作之余,他還積極參編書籍,參與科研,積極書寫學術論文,并參加了多次全省中醫藥學會、中西醫結合學會、針灸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年會,有10多篇論文入選相關專業論文集。多篇學術論文分別被《中國社區醫師》、《甘肅中醫》、《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中國鄉村醫藥》等國家級及省級專業期刊選用。參于《穴位埋線療法》、《星狀神經節埋線治百病》、《埋線針刀百問百答》等書籍編撰工作。他獨有的學術思想還被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華埋線名醫百家精粹》一書收編。
28年來,無論任務多艱巨,他都會無條件接受。兼任副院長后,除繼續積極參與臨床外,還先后分管門診、公衛、工會、護理等工作,對待每項工作,他嚴格落實責任制,使工作規范運行。他先后兩次被聘為全省中醫師承教育指導老師,帶教的6名學術繼承人均通過了出師考核。他還多次參與培訓鄉村醫生,積極參加義務獻血,捐款捐物等公益活動。
今年2月,因長期超負荷工作,他發生了嚴重的心率失常,在市一院接受了心臟介入手術治療,術后僅十余天,還沒等穿刺部位的滲血完全吸收就又投入到緊張的工作當中。

樊建林平時注重醫德、愛崗敬業、長期扎根基層、任勞任怨,他始終以黨員標準和法律法規為鏡,保持著共產黨員和白衣天使應有的本色,默默的踐行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由于成績突出,2001年被縣政府授予“全縣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2003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非典”防治先進個人稱號;2004年被縣委、縣政府評為縣“勞動模范”;2009年被縣委、縣政府授予“十佳醫生”稱號;2014年被市衛計局、文明辦評為“天水市醫德醫風先進個人”,同年被市衛計局、人社局授予“天水市基層名中醫”稱號,2015年被省針灸學會評為“優秀會員”,2016年被省文明辦、省衛計委評為“全省醫德醫風建設先進個人”。
“自己做為一名老黨員,老醫務工作者,向患者提供價廉、優質、便捷的診療服務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尤其是面對的大多數患者是農民,我沒有理由不全心全意為他們服務”,面對關心他的人的詢問,樊建林經常這樣回答。
(天水在線編輯:李俊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