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著村里的400畝烏龍頭,楊煥林的激動之情溢于言表。楊煥林在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胡川鎮深坷村當村支書已經快10年了,從村里的耕地逐漸撂荒開始,他就一直在想如何把土地利用起來,如何讓村民富起來。
深坷村所在的胡川鎮,溝壑縱橫,農業生產條件差、產業基礎弱,是全縣的深度貧困鄉鎮。全鎮16個村,其中15個是深度貧困村。
今年以來,胡川鎮按照“因地制宜、科學規劃、適地栽植、規模發展”的原則,以“村支部+帶頭人+合作社”+“貧困戶”的“3+1”發展形式,統籌規劃,在陽山、蒲家、寧馬等10個村種植核桃2470畝,在王安村栽植花椒200畝,在深坷村栽植烏龍頭400畝。
“地還是這塊地,改種烏龍頭后,市場前景很好,村民收入也提高了,脫貧致富很有希望。”楊煥林說。
“3+1”助推產業“多面開花”
農村要發展,產業是關鍵。今年,胡川鎮將“三變”改革作為主抓手,精準聚焦產業攻堅,在扶持壯大原有專業合作社基礎上,積極組建新型種植養殖合作社,以村支部為核心力量,培育選樹產業致富帶頭人參與合作社經營管理,吸納帶動更多貧困戶投身產業脫貧實踐。
柳灣村就是“3+1”形式的受益者之一。
柳灣村是胡川鎮最偏遠的深度貧困村,有5個村民小組、5個自然村,全村238戶,2017年年底剩余貧困戶50戶269人。在這個餐飲和勞務輸出占30%的深度貧困村,由于大多青壯年外出務工,加之產業結構單一、集約化程度不高,傳統種植養殖業發展舉步維艱。
經過鎮村兩級走村入戶調研,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建議,今年柳灣村進一步調優產業種植結構,搶抓春季果樹建園機遇,重點建設300畝核桃示范點。同時考慮到貧困群眾增收門路窄的問題,村里計劃依托原有已成立的眾旺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爭取縣里的精準扶貧項目資金,實施100頭膠原驢養殖計劃。無論是核桃種植,還是膠原驢養殖,都實行“村支部+帶頭人+合作社”+“貧困戶”的形式。
“這種形式的重點扶持對象是貧困戶,村民以項目資金、土地和勞動入股等方式加入合作社,待產生效益后從中獲取一定的利潤和工資分紅。”柳灣村支部書記馬國生說。
“產業路”助力“產業興”
路通,百業通。除川區的3個村外,胡川鎮其他各村組都零零散散居住在梁峁溝壑。這些年,在國家交通扶貧政策和財政“一事一議”項目的實施下,村與村、村與組、組與戶之間道路基本實現了硬化,但通往田間地頭的小路依然蜿蜒崎嶇,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
“田間小路,地陡、路窄。甚至有些路連架子車都進不去,運送莊稼十分困難。”馬國生介紹,今年胡川鎮將產業路列入貧困村項目計劃,柳灣村2.4公里的產業路目前正處于實施階段。
“群眾對產業路抱有很大的期待,預計今年年底將完成30公里的產業路建設任務。”胡川鎮政府有關負責人說。
基礎設施的完善,為發展特色產業提供了強大支撐,使貧困戶看到了脫貧的希望。“路修通了之后,貧困戶爭先恐后地參與到特色產業發展中來,形成了‘我要脫貧’的良好氛圍。”楊煥林信心滿滿地說,“只要路走對了,再貧困的地方也能脫貧。”
(天水在線編輯:李俊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