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秋八月,走進張家川縣,一片芳菲、鳥鳴花香、綠水青山,鄉村將這些自然的元素糅合到了極致。近日,筆者走進龍山鎮,綠樹掩映下的村莊里一棟棟嶄新的樓房整齊排列、一條條干凈整潔的水泥路直通各家各戶、一片片果園碩果累累……
龍山鎮黨委書記陳金海自豪地說:“龍山鎮能有如今的新面貌,主要依靠產業的發展讓大多群眾走上了小康之路。”
2018年,龍山鎮按照“農業穩鎮、產業強鎮、商貿富鎮、文化興鎮、生態立鎮”發展方略,圍繞“強基礎、興產業、促增收、惠民生、抓脫貧”工作主線,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全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培育壯大多元化富民產業,全鎮“八大富民產業”齊頭并進,有力推動了脫貧攻堅進程。

大力發展特色種植業。按照“穩糧、優經、擴飼”的原則,深入實施“335”現代農業推進計劃,種植全膜雙壟溝播玉米8500畝,試驗種植飼料玉米1000畝,建設大棚136座、冬暖棚2座。按照“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57家,種植蘋果3441畝、大櫻桃504畝、核桃1402畝、花椒1065畝、景觀樹520畝,有效帶動456戶2612人脫貧致富。

培育壯大畜牧養殖業。大力實施基礎母畜繁育、飼草料建設、疫病防控、集中育肥加工“四大工程”,扶持壯大嘉禾草業公司、牧歌養殖場、聯民屠宰場等重點畜牧龍頭企業,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拓寬群眾增收致富渠道。加大土地流轉力度,盤活南北兩山撂荒土地,擴大紫花苜蓿種植規模,重點建設了汪堡、南梁、馬黑曼、連柯、北河、李山6個牧草基地,種植紫花苜蓿3609畝。今年新發展養殖合作社8個,建成規模養殖場23個、規模養殖戶210戶,各類畜禽存欄量28562頭(只),中蜂447箱。

扶持發展特色服務業。著力推動餐飲業與賓館服務業融合發展,免費開展“伊香拉面師”技能培訓,培訓貧困戶850人,目前,在北京、武漢、西安、濟南、蘭州等城市從事餐飲的龍山籍人員1463戶5634人,開辦賓館137家,從業人員2210人。
著力加強商貿流通業。大力實施“商貿富鎮”戰略,強力推進以“一大園區”、“三大中心”、“八大市場”為支撐的現代商貿流通體系建設。目前已建成步行街1條、商業街3條、大型超市3個、專業化市場8個、電子商務中心1個、電子商務服務點13個、物流配送中心1個、物流企業10個、經營門店369個、商貿流通從業人員563人。

全力支持勞務輸專業。全力實施“勞動力轉移、技能培訓、打造品牌產業”三大工程,依托馬河、韓川、四方、西門4個勞務培訓基地,舉辦各類培訓班20期2500人(次),有效提升了務工人員的勞動技能,全鎮年輸轉農村勞動力10549人。
做精做優皮毛販運加工業。采取“引龍頭、強貨棧、扶販運”的辦法推動皮毛販運加工業改造升級,全鎮有皮毛粗加工企業15家,皮毛貨棧65戶,皮毛加工販運戶252戶756人,生產加工的皮毛產品主要銷往上海、廣東、浙江、河北等地。

加快發展現代交通運輸業。搶抓全縣實施交通事業“五化”戰略的大好機遇,推動傳統交通運輸業轉型升級,全力打造“四縱五橫”的交通路網,并與過境的張隴公路、張大公路、張莊公路、龍連公路互通互聯,實現由過路交通向交通樞紐的轉變。
穩步推進扶貧車間建設。在精準分析縣情、多方征求意見、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的基礎上,龍山鎮借鑒四川省南部縣創新提出的“四小工程”發展方式,鼓勵發展小作坊、小車間和小工廠發展模式,作為長效產業的有益補充。目前,全鎮共成立了手工藝品、萬福香醋、巧克力加工廠等各類小作坊、小工廠23個,從業人員181人,帶動貧困戶78戶脫貧致富。
(天水在線編輯:李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