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近年來,張家川縣馬鹿鎮結合區域優勢,在發展主導產業的同時,更加注重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積極培育一批立竿見影的“短、平、快”產業,發展一批種養殖能人,帶動貧困群眾多渠道實現脫貧致富,逐漸走出了一條符合當地實情的特色產業扶貧新路子。
入秋之后,張家川縣馬鹿鎮大灘村千畝糧改飼青貯玉米陸續進入收割季節。從8月10日開始,當地種植大戶、養殖能人馬義思麻就格外忙,只要有信號的地方,他總能接到電話,收到微信語音。交流的內容幾乎成了“制式合同”,詢問青貯玉米收購價格的貧困戶、打聽牛羊出欄情況的養殖散戶、了解明年糧改飼玉米種植政策的種植大戶……各種咨詢,讓馬義思麻忙的不亦樂乎。作為馬鹿鎮糧改飼玉米種植大戶,馬義思麻今年流轉1200畝土地用來種植青貯玉米和燕麥,流轉1500畝土地用來種植馬鈴薯,與此同時,他經營的養殖場,每到秋季,也就成了當地最大的青貯玉米收購企業。
近年來,馬鹿鎮到戶產業扶貧項目堅持“宜種則種、宜養則養”的原則,充分尊重貧困戶的意愿,因戶施策,精準扶持。政策的東風催生了一批像馬義思麻這樣的種養殖大戶。從2014年開始,勤勞務實的好家風和政府惠農政策,讓馬義思麻從一個家徒四壁的貧困戶成長為一個牛存欄量接近800頭,羊存欄量接近1000只的養殖大戶!拔沂菑呢毨粢徊揭徊阶哌^來的,知道貧困戶的難處,也知道政府幫扶我們貧困戶的不容易,F在我具備幫扶貧困戶的能力,就有義務帶動貧困戶和養殖小戶共同致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不只是黨和政府的事情,我們這些先富起來的人也責無旁貸!币驗樵浭苓^窮吃過苦,馬義思麻對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有著更加實在地理解。往年春季,馬義思麻會為本村貧困戶免費提供青貯玉米種子、地膜,今年在此基礎上,他又給自己幫扶的52戶貧困戶按照每戶500斤馬鈴薯種薯的標準增加了幫扶力度。這些天,300元/噸的青貯玉米收購價格,讓當地的貧困戶笑的合不攏嘴。
據馬鹿鎮黨委書記馬海榮介紹,這種能人帶動脫貧模式,既發揮了政府的“二傳手”功能,又調動了貧困戶自我脫貧的積極性。先富帶動后富,最后達到共同富裕同奔小康的目的。目前,該鎮因勢利導,采用底層激活的辦法充分發揮經濟能人的帶富作用,50多戶經濟能人帶動了近200余戶貧困戶走向致富路。
產業興,群眾富。自2016年下半年以來,圍繞“脫貧摘帽”目標,馬鹿鎮始終把產業扶貧作為貧困戶脫貧增收的主渠道,因地制宜、因戶施策,以市場需求為著力點,找準產業發展突破口,在全鎮采取“能人+貧困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充分利用能人手里的資源、技術、資金、知識,確定發展青貯玉米、中藥材、食用菌、土蜂養殖、牛羊養殖等產業作為群眾增收的“短、平、快”產業,以短養長,集中火力抓產業促發展,有力拓寬了群眾增收致富路,實現了貧困村產業全覆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