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以來,張家川堅持把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作為目標,牢牢把握民族工作主題,全面貫徹落實黨和國家民族政策,全力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推動創建工作遍地開花。

胡川鎮,地處清(水)張(家川)兩縣交界處,是張家川縣的南大門,后川河和莊天二級公路貫穿全境,現轄16個行政村92個村民小組3700戶17300人,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鎮,回族人口占97.8%。

(團結廳)
胡川鎮黨委書記洪三姓說,近年來,胡川鎮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堅持以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鎮為抓手,緊緊圍繞脫貧攻堅推進創建工作,筑牢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形成“人人參與、戶戶覆蓋、各村齊創、全鎮共建”的創建格局,為全鎮如期脫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各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民族團結手牽手和諧發展心連心、民族一家石榴籽,團結一心幸福花……”如今,在胡川鎮,這樣的民族團結宣傳標語隨處可見。

(表彰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先進個人)
保障措施創建有格局。胡川鎮堅持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納入鎮黨委、政府重要議事日程,成立了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和辦公室,制定了實施方案和推進計劃,16個行政村全部成立了工作機構,確保創建工作有序推進。4月召開了動員會和創建項目謀劃申報會,5月開展了集中“宣傳月”活動,6月以來開展了“四進”清真寺、“三學一做”等活動,重點實施了一批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項目,積極開展自查驗收工作,全力做好迎接省市驗收的準備。鎮村兩級干部自覺加強對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關于民族團結的重要論述,不斷提高創建能力。

(團結亭)
示范帶動創建有實效。緊緊圍繞“黨建引領民族團結進步,扶貧成就鄉村繁榮發展”的工作思路,堅持以“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鄉鎮,筑牢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為思想基礎,以“六進四創”為工作載體,以“八有六活動十融入”和“七大工程”為工作措施,以打造“一路一廊”亮點工程、“一梁一帶”民心工程、“一溝一業”特色工程等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基地。大力推進民族團結示范村和單位建設,創建縣級示范村16個,市級示范村6個,省級示范村2個,縣級示范單位2個、和諧清真寺10個。鎮黨委、政府今年表彰民族團結示范單位2個、示范家庭15個、和諧清真寺2個。近年先后實現了創建縣級、市級民族團結示范鎮的目標,2018年努力爭創省級民族團結示范鎮,到2020年向創建全國民族團結示范鎮的目標邁進。

宣傳教育創建有氛圍。借助“第15個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集中開展“六個活動”,即舉辦全鎮干部職工民族政策、法律法規、基層黨建知識競賽活動,民族宗教政策宣講活動,宗教活動場所教職人員和管理人員集中培訓活動,“民族團結進步”進校園活動,開展了以抑制高價彩禮、化解矛盾糾紛為主要內容的大排查大調處活動,在全鎮營造了濃厚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氛圍。加強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在王安張堡新村廣場將全國56個民族分布情況、人口比例、生活習俗以壁畫的形式展現,在胡川村文化廣場將“張家川縣歷史上民族團結”的典型事例以浮雕的形式展現,旨在教育全鎮黨員干部群眾“吃水不忘挖井人”,知黨恩、感黨恩、聽黨話、永遠跟黨走。

一村一策創建有特色。沿莊天二級公路和后川河流域倉下、張堡、王安、胡川4村,打造“一路一廊”民族團結進步十里長廊“亮點工程”,爭取資金65.8萬元,實施了思源廣場、團結亭、團結門、宣傳浮雕、公交站臺、固定宣傳墻面等項目;利用省民委幫扶資金577.8萬元,打造“一梁一帶”民心工程,實施了柳灣、窯上、夏堡、深坷4村道路硬化、水渠橋涵建設和村容村貌治理;聚焦“脫貧產業”,培育“扶貧車間”,實施“果樹建園”,推進“牛羊進戶”,培訓“出彩拉面”,打造民族團結進步“特色工程”。在祁溝村率先建成以手工編織小轎車坐墊編織車間和裝配筆記本電腦排線電子車間為主的“扶貧車間”;在蒲家、深坷、王安等15村栽植優質核桃、花椒、烏龍頭共計4100畝;在全鎮16村投資199萬元扶持貧困戶養牛376頭、養羊220只;開展“伊香拉面師”、果樹栽植、畜牧養殖等脫貧技能提升培訓,惠及貧困戶517人次。倉下等村組建外流人口聯絡員隊伍,排查化解影響民族團結的不穩定因素,有效提高了外出務工人員民族團結意識。

民族團結的人民最幸福,民族團結的祖國最強大。胡川鎮凝心聚力發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使民族團結深入人心,匯聚起全鎮人民團結一致謀發展的強大合力,樹立了一個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打贏脫貧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鮮活典型。
(天水在線編輯: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