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又黄又爽又猛的免费视频播放-国产又黄又爽视频免费观看-国产又黄又湿又刺激不卡网站-国产又黄又a又潮娇喘视频-亚洲国产美女福利直播秀一区二区-亚洲国产乱码在线精品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中心>>天水新聞>>張川>>正文
【代表風采】80后村支書馬永鴻:村民脫貧路上的“領頭雁”(圖)
(2019/1/11 9:17:28)  來源:張家川縣新聞中心  打印本頁

  初識馬永鴻,他正在參加張家川縣第十六屆人大三次會議第一組的分組討論。事后了解,這位說起話來沉穩干練的縣人大代表,既是一名80后,更是一位管理5個自然村345戶1615人的村支部書記。

  “以前的日子就一個字‘窮’,路、水、房都不行。”自馬永鴻記事起,峽口村的貧窮落后面貌便深深刻在了他的心里。初中畢業的馬永鴻,面對家庭的窘境,主動放棄了學業,年紀輕輕就踏上了遠赴新疆的打工之路,干過機電維修,當過半掛司機。在新疆4年后,馬永鴻帶著自己辛苦賺來的6萬元錢,回到了家鄉,買了新院,娶了媳婦,開始了新的生活。

  “外面的世界雖好,但始終不如老家過得踏實。”提起外出打工的經歷,馬永鴻感觸最深的是,“吃了不少苦,但也長了不少見識。”組建家庭后的馬永鴻,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養家糊口、搞經營上。早年外出闖蕩打工的經歷,也為這個年輕人干事創業打下了基礎,最直接的體現是人緣關系好,用他自己的話說,“誰見了都愿意跟我打交道。”

  2012年,在朋友的介紹下,馬永鴻開始合伙貸款承包基建小工程,雇傭村里的砌墻師傅,組建了一支建筑隊,成了一名小“包工頭”,漸漸積累了資金。2年后,馬永鴻買了一輛二手雙橋運輸車,搞基建的同時,又雇人跑起了建筑料運輸。

  2015年10月,峽口村選舉黨支部書記,馬永鴻在村民的極力推舉下當上了村支書。至此,馬永鴻的人生迎來了又一個轉折。“起初,村民選我當書記,心里顧慮重重。幾百戶人的一個村,怎么經營?干不好的話,鄰里鄉親,抬頭不見低頭見,會被人罵。但村民們信任我,自己也年輕,應該試一試。”憑著一股子永不服輸的倔勁兒和沖勁兒,馬永鴻開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二個4年”。但這一次,他“站住了腳,扎住了根兒”……

  馬永鴻所在的峽口村,位于張家川縣城東北部,距縣城5公里,轄仁溝、楊莊、中山、張溝、峽口5個自然村,6個村民小組,345戶1615人,屬純回族聚居村。全村耕地面積2773畝,退耕還林725畝。全村主導產業以傳統的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清真餐飲業和勞務輸轉業為輔。2013年底,全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86戶415人,貧困人口人均收入2155.6元。面對農業基礎薄弱、農村面貌落后、農民普遍貧困的村情實際,馬永鴻在走村入戶了解村民發展意愿后,開始了他的強村富民計劃。

  上任伊始,馬永鴻便放棄了他苦心經營的基建生意,開始帶領村民建魚塘、種藥材、養牛羊,蓋新房、搬新家、修農路,三年時間,峽口村有了大變化。截止2017年底,全村減貧47戶172人,剩余貧困戶39戶243人。

  “以前住在山梁上,走的是泥土路,吃的是山林水,住的是年代久遠、破敗不堪的土房子,看病、上學、娶媳婦等都成了‘老大難’,去一趟縣城要下山趴洼兩個多小時;遇到下雨天,屋里漏的到處都是水,讓人心酸又無奈。現在住進了政府蓋的新房子,再也不用擔心安全問題了,多虧了黨的好政策。”如今,和41歲的貧困戶楊長生一樣,峽口村39戶群眾順利搬進了二層新樓房,徹底告別了以前的老土房,搬遷點水、電、路配套齊全,文化廣場、健身娛樂器材、垃圾投放桶等公共服務設施正在完善當中。峽口村易地扶貧搬遷工程,2016年項目申報,2017年開工建設,2018年10月建成并交付入住。

  “幸福不只這一點”,三年來,馬永鴻多方奔走,協調爭取農村學校教育改薄項目資金,搬遷新建峽口小學,修整農機路10公里,硬化水泥路1.5公里。2018年,完成CD級危房改造5戶,實施安全飲水39戶、電網改造51戶、光伏到戶項目50戶,新建900多平米文化廣場。村級基礎設施改善的同時,在馬永鴻的積極爭取和多方帶動下,峽口村當年落實了精準扶貧產業項目資金,扶持發展基礎母牛19戶39頭、基礎母羊24只、中蜂78箱;探索建立“村集體+專業合作社+貧困戶”產業扶貧模式,先后成立了隆資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萬宏鑫休閑農業專業合作社,借助農村“三變”改革,流轉村民閑置土地500畝,吸納86戶群眾入社,發展芍藥種植,合作社以入股分紅的方式增加村集體經濟和群眾配股收入。

  “清真餐飲業、養殖業是全村發展的兩大支柱產業。近兩年,村黨支部以伊香拉面師培訓為重點,引導群眾發展清真餐飲業,持續增加經濟收入。目前,清真餐飲業從業人員達70戶,年實現經濟收入560萬元。牛羊養殖戶110余戶,年實現經濟收入330萬元。”馬永鴻告訴記者,下一步自己有“三個計劃”:一是在完善搬遷點后續公共服務設施的基礎上,再積極爭取剩余10戶群眾的光伏項目,實施6個自然組通組道路硬化工程;二是利用小學閑置舊址,加快改造建設醋廠,進一步增加村集體收入;三是計劃依托東峽水庫下游水生態資源,全力打造集農業觀光、休閑旅游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在支持原有產業基礎上,發展種植200畝烏龍頭、100畝蒲公英,并借助自己創業時成立的清泓漁業開發有限公司,以“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帶動群眾發展中華鱘養殖,實現貧困群眾家門口穩定增收致富目標。從起初的產業單一落后、村集體經濟“空殼”,到如今的產業多點開花、“村集體+合作社”,峽口村的發展蝶變離不開村里的“領頭雁”馬永鴻。

  “現在,黨和政府的惠農政策好的很,但光有政策和項目還不行,還要有腳踏實地的人來實實在在的干,換著法子干。以前老人常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懶漢肯定會餓死,但現在反過來想想,如果換個腦子、換一種活法,‘念好山經、用好活水’,勤快人肯定能脫貧致富。”近2小時的采訪,結束時馬永鴻說出這句意味深長的話,流露出一種年輕人的自信,更呈現了一種艱苦創業的生活態度。任村支書以來,馬永鴻先后榮獲“優秀村干部”、“優秀黨務工作者”等榮譽。

(天水在線編輯:馬文潔)

攝影相關圖片
甘肅第一條高速公路(圖) 還記得2003年的天水街頭,車輛還 還記得那是2005年,藉河風情線還 還記得那是1978年,龍城廣場還是 還記得那是1984年,麥積山石窟長 還記得那是1984年,天水的南大橋 天水在線誕生了(圖) 令人想起了盛唐(圖) 煙鋪大櫻桃開始飄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