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大代表”,一個響亮的名字,為人民代言,傳遞人民心聲。在日前開幕的天水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來自張家川縣代表團的33名人大代表,肩負著全縣34萬回漢群眾的殷切期望與重托,滿懷信心,奔赴盛會。
本屆“市人代會”上,代表們說了些什么,提了哪些意見建議,成為人們普遍關心和關注的話題。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兩位“張家川代表”的心聲,聊聊有關他們的故事……

馬鳳蘭:扎根基層醫護崗位20年的“張家川代表”
16日上午,張家川縣代表團會議室,代表們圍繞大會報告進行著深入討論交流。坐在前排代表席的馬鳳蘭,一邊認真聽取其他代表的發言,一邊詳細做著筆記。這位來自基層的女代表,從事臨床護理20年,長期的熬夜加班、緊張工作,讓今年39歲的馬鳳蘭略顯憔悴,但在“市人代會”的會場里,記者注意到:她一身正裝,神采奕奕。
“我是一名張家川縣第一人民醫院的護士,這次參加市七屆人大四次會議,倍感自豪。昨天上午聆聽了市長王軍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深感振奮。這兩年,我們縣第一人民醫院圍繞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落實健康扶貧政策,實行貧困人口‘先診療后付費’和‘一站式結報’政策,極大地減輕了貧困群眾醫療負擔。更令人振奮的是,王市長在2019年工作謀劃中特別提出要在原有基礎上,加大標準化村衛生室建設力度,實現貧困人口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全覆蓋,持續加大基層全科醫生培養力度…這些為民務實的新舉措,將實實在在惠及廣大農村貧困群眾,同時對加強基層醫療隊伍建設、提升健康服務能力和水平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提起參加“市人代會”,馬鳳蘭露出了欣喜的笑容。她補充說,“作為一名基層人大代表,使命光榮。大會結束后,我將帶著人大代表的神圣職責,把會議的精神全面傳達給同事們,更好地運用報告精神武裝思想、推動工作,立足崗位、擔當盡責,全心全意服務好基層群眾。”

馬聰: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張家川代表”
自2015年當選背武村黨支部書記以來,馬聰帶領全體村民實施60戶危房改造,新修30公里農機路,配套排水渠、栽植行道樹,實施2.2公里小流域綜合治理,硬化六個組通組道路,新建村委會、圖書室、衛生室、電子商務室、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村文化廣場。2018年,借助農村“三變”改革,在扶持原有核桃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基礎上,新成立了眾鑫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發展核桃種植1000畝,扶持山野雞養殖5000只,帶動牛羊養殖貧困戶64戶,購進牛99頭、羊400只,依托康美集團帶動16戶貧困戶出資配股16萬元,有效拓寬了貧困群眾產業發展渠道,加快了脫貧增收步伐。
據了解,張家川鎮背武村距縣城6.5公里,全村282戶1480人,2013年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53戶867人,貧困發生率54%。截止2018年底,全村剩余貧困人口6戶29人,貧困發生率降到3%以下,整村實現了脫貧退出。“作為全縣23個深度貧困村之一,三年多來,在縣委和鎮黨委的堅強領導下,我們背武村切切實實打了一場脫貧攻堅戰。”面對曾經的軟弱渙散黨支部,上任以來馬聰等“村兩委”一班人,攻堅克難、創新實干,帶領全體村民實現了整村脫貧目標。2017—2018年,馬聰被評為全縣“先進村干部”,連續三年榮獲張家川鎮“先進黨務工作者”、“優秀村書記”等稱號。

提起參加市七屆人大四次會議,馬聰欣喜之余倍感責任重大。“作為一名最基層的市人大代表,在這次人代會上,我和其他代表們認真聽取了市長王軍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整個報告很務實、接地氣。這兩天,我結合人大代表職責和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經過深思熟慮,準備向大會提三個方面的意見建議,一是大力支持張家川縣人才培養力度,積極引進培養一批愛農村、懂農業的科技人才,更好地服務農業農村工作。二是高度重視民族地區教育工作,尤其從娃娃抓起,探索推動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思路和辦法,下功夫解決好城區學校大班額和農村部分學校空殼化。三是加大農村合作社管理力度,探索建立合作社資金使用“村報鄉核縣審”制度,有效減輕農村合作社運行負擔。”采訪結束后,馬聰簡單寒暄幾句,隨即拿出大會會務組發來的代表建議意見紙,認真整理自己的意見建議……
(天水在線編輯: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