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山鎮川恒肉牛產業扶貧項目基地,工人正在對剛運來的安格斯牛佩戴耳標)
“這46頭安格斯母牛剛從千里之外運來,等它們全部打上耳標,有了‘身份證’,就可以入欄了。”日前,在位于張家川縣龍山鎮北河村的川恒肉牛產業扶貧項目基地,工人們正在給牛佩戴耳標、卸載、入欄,忙的不可開交。

“這一批安格斯母牛是從澳大利亞委托進口的,在貴州寄養了一段時間,主要是為了適應環境,現在各方面條件已經具備,路上走了二十幾個小時,今天中午剛運到。”川恒肉牛產業扶貧項目基地高級工程師段國成站在運輸車旁,正在詳細查看給牛新佩戴上去的耳標。
采訪中了解到,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促進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發展,提高農業生產綜合效益,有效促進群眾增收致富,鞏固脫貧攻堅成效。去年,張家川縣引進甘肅川恒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龍山鎮北河村、北街村流轉土地147.17畝,實施肉牛產業扶貧項目,計劃建1座規模3000頭牛的標準化示范養殖場。至目前,已建成牛舍2棟、在建3棟,存欄安格斯牛300多頭。

“安格斯牛早熟易配,性能溫和,易管理,體質緊湊,結實,易飼養,肌肉大理石紋明顯。我們目前存欄的這300多頭安格斯牛全是純黑色的,因為普遍認為黑牛種優。它們黑色無角,體軀矮而結實,體重一般都在600公斤左右,出肉率較高,平均日增重約1.6千克,肉質食用起來口感也比較好。”介紹起安格斯牛的養殖管護,段國成了如指掌。
近年來,龍山鎮持續深化改革,真抓實干,積極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全面優化營商環境,大力實施“政府引導、平臺公司牽頭、龍頭企業助力、合作社和貧困戶合力推進”的產業扶貧新模式,有力帶動了全鎮種植業和養殖業健康、有序、可持續發展,全面推動了農業規模化、專業化、產業化進程,有效拓寬了群眾增收致富渠道。

據了解,甘肅川恒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落戶龍山鎮,實施肉牛產業扶貧項目,將采取“龍頭企業+政府+平臺公司+銀行+保險+養殖戶”六位一體的新型運作模式,整合扶貧配股資金注資到企業,切實發揮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以每年8%分紅收益回報群眾,可帶動88個村、140個養殖專業合作社、5000多戶群眾共同增收致富,讓群眾緊緊牽住“牛鼻子”,奔向小康路!

“今年,受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我鎮慎終如始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動真碰硬脫貧攻堅掛牌督戰,加大產業扶貧和就業扶貧力度,做到了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兩手抓、兩手硬,兩不誤、兩促進。”陪同采訪的龍山鎮黨委書記陳金海介紹,“近幾年,龍山鎮大力實施飼草料建設、基礎母畜繁育、動物疫病防控和集中育肥加工‘四大工程’,著力推進畜牧、養殖、交易、加工、銷售一體發展,全鎮畜牧養殖規模不斷擴張,產業鏈條逐年延伸,產業效益大幅提升,帶動了更多群眾穩定增收。”
(天水在線編輯: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