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暑伏天的天津,一切都充滿著熱情。
7月19日,位于天津市濱海新區文化中心的天水消費扶貧中心館內人流涌動、熱鬧非凡,擺滿貨架的張家川清香牛肉、馬關花椒等各類特色農產品廣受歡迎、走俏熱銷,不斷吸引著游客和本地人咨詢購買。

“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奇妙。天水除了厚重的歷史文化,還有非常好的“隴貨”,最讓我驚喜的是這里的農產品品質都挺好,第一次買回去的張家川縣牛肉,家里人都挺喜歡吃。”做為天津本地人,7月13日天水消費扶貧中心館開館的當天,楊立鑫就走進了中心館。
這幾天來,他已經來中心館逛了好幾回。來中心館,不僅讓這個天津漢子近距離了解到了張家川縣,更重要的是讓他了解到了一份“責任”。通過工作人員的講解,從事媒體工作的楊立鑫更深入的了解了天津濱海新區與西部小縣張家川的不解情緣。

這些年來,天津市在資金、項目、產業、人才、醫療、教育等方面給予了張家川縣太多的幫助。“作為天津人,我有責任和義務為天水盡一份力。”楊立鑫說,他最近正在思考,如何將天水消費中心館里的這些天水的獨特文化資源和農產品推介給更多的天津人。
“天水消費扶貧中心館是天津幫扶我市的一個窗口,更是天津市濱海新區幫扶張家川縣的最真實寫照。”現場洽淡對接優質農產品入館的張家川縣商務局局長王保林見證了中心館從規劃、建設到運營的各個環節。
據王保林介紹,天津消費扶貧天水中心館總投資300萬,由張家川縣具體負責,天津中墾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承建。運營面積920平方米,分為農特產品展銷、文化旅游展示、脫貧成效展覽3大展示區和前臺、辦公、直播間及洽談經貿4大功能區。
“目前,天津市濱海新區已在我縣注冊企業6家,投資總額2500萬元。其中,今年新引進企業2家,投資額1000萬元,目前已完成注冊。”王保林說,天津市濱海新區將消費扶貧作為拉動脫貧致富的一個杠桿,逐年加大力度,目前已在張家川縣累計開展消費扶貧8748.66萬元,其中僅今年消費扶貧就達2510萬元,占年度任務的114%。

承接天水消費扶貧中心館的天津中墾集團總經理薛蓮從早上開館就一直忙得沒停,她既要跟張家川縣商務局的負責人商談下一步合作,又要聯系天水的供貨渠道,進一步擴大貨源,還要負責正在進行的直播車間等后續建設事宜,但她說自己一點不累。“能為扶貧縣區群眾做一點實事是最幸福的事情。”薛蓮說,天水的農特產品非常好,尤其是張家川縣的牛肉和牛肉面,目前她正在與天津市濱海新區各大社區超市聯系,除讓張家川的牛肉入駐社區超市外,讓更多張家川優質農產品“走進”天津。
“全面小康路上,不能讓一個貧困戶掉隊。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承諾,我們將進一步加強與天水市的對接,尤其是我們對口幫扶的張家川縣的產業對接,從源頭培育特色產業,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全面小康路上,我們不能讓一個少數民族群眾掉隊。”在天水消費扶貧中心館,天津市濱海新區商務和投資促進局局長紀澤民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從消費扶貧到就業幫扶,由輸血到造血,天津市濱海新區正多方發力,對張家川縣開展全面、深度幫扶。
7月20日,周末,但天津港保稅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鮑官發卻忙得不可開交。

3個月以前,懷揣著夢想的張家川縣54名青年在天津港保稅區工業園區實現了穩定就業,但如何讓他們留得住、掙得了錢,這著實讓鮑官發操碎了心。
“今年疫情期間,我專門去了一趟張家川縣,受疫情的影響,各地的就業壓力都很大。”鮑官發說。
回到天津后,他一方面緊急聯系保稅區用工企業,詳細了解復工復產企業對員工的需求數量、條件及工資待遇等情況;另一方面,積極與張家川縣委縣政府聯系,了解張家川縣在貧困人員的就業情況及意向。在經過一系列的協商和準備工作后,張家川縣54名貧困戶最終順利來津就業。

由于來津就業的張家川縣群眾以回族居多,在了解到他們的風俗習慣后,如何解決他們的吃住問題,又成了一道難題。特事特辦,鮑官發緊急聯系相關部門,將他們集中安置在居住條件便利的福光公寓,并在公寓開設了清真餐廳,專門聘請了張家川縣回族師傅掌廚,使他們每天都能夠吃上家鄉的飯菜,在工作之余能夠聊聊鄉情,聽到熟悉的鄉音。
目前,這54人在智邦(天津)衛生用品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匯源印刷包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洋電纜集團等企業穩定就業。
20日中午,位于天津港保稅區工業園區的清真食堂里,記者見到了來自張家川縣西關村的村民海斌。

“真的很感謝天津港保稅區管委會給我們提供了這么好的條件,不僅有自己的食堂,還有單獨的宿舍,更重要的是每個月還能拿到一萬元左右的高工資,干得好的時候甚至能拿到一萬七的工資。”海斌說,不僅如此,遇到節假日,保稅區管委會工會還經常開展送溫暖活動,為他們送來嶄新的被褥、床單、枕頭、臉盆、洗漱用品等日用品,讓他們切身感受到如家般的溫暖與關懷。
作為對接勞務輸轉服務工作人員,張家川縣人社局干部馬志科每次來保稅區感覺比回家還溫暖。
“保稅區對張家川的幫扶彰顯了大愛,我們要感恩,更要奮進。”馬志科說。

據他介紹,近些年來,保稅區一直在張家川縣開展勞務培訓,多渠道提供就業崗位,全力幫助貧困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共培訓勞務人員1101人次、創業致富帶頭人515人,幫助貧困群眾實現穩定就業8226人,其中今年開展勞務培訓552人、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2批150人,幫助貧困人口就業3480人。
“扶貧工作漸入佳境”
20日下午的濱海新區政府大院內干凈整潔,在綜合辦公樓里,副區長夏青林向記者介紹了近年來幫扶張家川縣的總體情況。

夏青林說,這些年,濱海新區高度重視脫貧攻堅工作,把東西部扶貧協作作為當前的重點工作,強化擔當,傾力幫扶。從2017年以來累計投入各類幫扶資金1.18億元,安排實施產業扶貧、危房改造、飲水安全等扶貧項目46項。今年又投入5509.93萬元財政幫扶資金,安排實施扶貧項目54項。與此同時,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截至目前,濱海新區101家企事業單位與張家川縣101個村建立了結對幫扶關系,72所學校、3所醫院與我縣73所學校、2所醫院簽訂了幫扶協議,共投入社會幫扶資金4227.37萬元,有效發揮了對口幫扶聚集效應。這次兩地領導互訪,就今后的扶貧工作進行了協商。此后的半年,隨著扶貧、民生、環境等領域項目的陸續啟動,扶貧協作將漸入佳境。
“感謝濱海新區,感謝第五中心醫院的親人”
7月22日,濱海新區第五中心醫院,接受免費治療的張家川縣貧困患者馬建宏和金勤堂就要出院回家了。對于生活在貧困線下的他們來說,能在遠在千里外的天津就醫,曾經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然而是東西部扶貧協作給了他們生活的希望,更是東西部扶貧協作,讓他們深刻地感受到了黨和國家政策的溫暖。在天津,或許人地兩生,但也正是一群與他們毫無血緣關系的陌生人,給了他們超越親情的溫暖,讓他們重獲健康,重獲新生。
“是他們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感謝濱海新區,感謝第五中心醫院的親人。”回憶起在天津接受治療的過程,患有脛距關節疾病的金勤堂有說不完的感謝。
其實早在2019年底,天津市濱海新區衛健委就組織專家對馬建宏、金勤堂進行了會診,但受突如其來的疫情影響,手術才推遲到近日完成。
“因為東西部扶貧協作,我們走到了一起,走到一起就是一家人,我們只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在送張家川縣兩位患者出院的路上,說起救治的事,濱海新區衛健委工作人員劉國良像大哥哥一樣,言語間總是充滿柔情。
天津濱海新區、張家川縣,一個位于渤海之濱,一個位于關山之畔,兩地相聚1600多公里,因為東西部扶貧協作而緊緊相連在了一起,也因為救治兩個貧困戶患者而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山呼海應的心手相連之歌。隨同兩位患者出院回家的路上,記者不光感受到了馬建宏、金勤堂兩位患者受救治后的喜悅,也對東西部扶貧協作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小康路上,決不讓一人掉隊。消費扶貧、就業扶貧、醫療扶貧、產業扶貧、基礎扶貧、社會扶貧協調推進的生動故事正在天津濱海新區與張家川縣兩地生動上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建小康的路上,津隴兒女建立了親如一家的不解情緣。
(天水在線編輯: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