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川縣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媒體采訪團走進閆家鄉見聞(一)

貧困,“貧”在產業,“困”在發展,因此,培育富民增收產業是脫貧攻堅的關鍵。光伏扶貧作為一種新的能源扶貧模式,主要是為符合扶持標準的貧困戶安裝光伏發電系統,貧困戶通過上網售電,直接增加收入,體現了能源精準扶貧,實現了扶貧開發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的轉變。

近日,張家川縣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媒體采訪團一行深入閆家鄉集中采訪。站在鄉政府對面的半山腰,就能看到閆家新村的全貌,一排排整齊的庭院錯落有致,平坦的水泥路四通八達。家家戶戶的屋頂上,鋪滿一排排太陽能光伏板,在冬日的陽光下熠熠生輝。這一片片黑白相間的新玩意兒成了山谷里最引人注目的東西。這些房頂上的高科技光伏板,只要有太陽,就能發電。

聊起光伏發電的事,當地老百姓都會豎起大拇指,他們稱贊說:“光伏發電就是好,坐在家里就能收錢了!從此,陽光不但給我們溫暖,還給我們創造無窮的財富!”

太陽能光伏發電,是一種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如何把天上的資源轉化為地上的財富。自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開展以來,天津市濱海新區就把光伏產業扶貧作為長遠高效的增收產業進行重點扶持,先后投入資金183萬元為閆家新村61戶貧困戶建設家庭分布式光伏發電裝置并投入使用。據了解,農戶除去自用電,余電并網后每戶年平均收入1200元左右。初步實現了扶貧開發與新能源利用、節能減排的完美融合。

現如今,這一排排的太陽能光伏板,正在源源不斷地把太陽能轉化成電能,輸送到國家電網中,村民們從中獲得的電費收入。“這個東西太好了,曬著太陽就能變出錢來,自己不用出錢,不用出力,每月還能收入1000多元。”說起光伏發電,閆家新村村民馬買生贊不絕口。

“光伏發電節能環保、收益穩定、不占用耕地院落就能創造利潤,真是個好項目。我大概算了一下,一個月下來,就是好幾百度電,國家電網收過去以后,還能給我們補貼電費。” 閆家新村村民馬建明告訴記者。

“以前一個月下來,光電費要交不少錢,現在國家電網收過去以后,還能給每戶補助電費,我們用補助的錢直接交電費,用電不掏錢。”閆家新村村民馬文祥樂呵呵地說,“光伏扶貧是一個好項目,只要有太陽就能發電,發了電我們家就有收入。這項扶貧工程對我們家幫助很大,現在的日子越來越好了。”

望著村委會樓頂上的光伏發電板,閆家新村黨支部書記馬志珍高興的說道:“閆家鄉雖然山大溝深,但這里的光照條件和房屋結構卻適合光伏發電,群眾只需要提供屋頂就能獲得受益,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是一個一次性投資,長久受益的好項目,不僅能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增加經濟收入,拓展貧困戶持續穩定增收渠道,還對農村環境治理具有重要意義。”

“自從安裝了光伏發電之后,不用操心任何事就有錢掙,一年下來也能收入近2000元,真是沒想到陽光還能轉變為收入,科技強國說的一點沒錯! ”閆家鄉付堡后山村精準扶貧戶王鎖銀笑逐顏開說道。

閆家鄉鄉長馬煜告訴記者:“近年來,閆家鄉按照‘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的要求,以易地扶貧搬遷戶為重點,在全鄉推廣使用光伏發電項目,為8個村集體和438戶群眾,安裝了分布式發電裝置,光伏發電項目的實施,不但滿足群眾日常生活生產用電需求,余電并網之后增加貧困戶收入,使其穩定脫貧的同時,促進農村節能減排和清潔能源使用,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閆家鄉黨委書記李國鋒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光伏發電技術成熟,投資回報率較高、無需勞力投入、操作簡單,一次性投資,可長期受益。光伏發電項目收益用于扶貧,可以兼顧‘造血’與‘輸血’,既幫扶了貧困戶,又發展了新能源,是精準扶貧的重要內容,也是產業扶貧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閆家鄉以農村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扶貧項目為抓手,創新脫貧方式、加大扶貧攻堅力度,取得了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為貧困戶脫貧摘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實現了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 ’的根本轉變。”

據了解,2018年,閆家鄉利用東西部扶貧協作幫扶資金183萬元,在閆家新村每戶投資3萬元,分兩期安裝61戶光伏發電裝置并投入使用,平均每天發電10至15度,月發電300至400度,除去農戶自用電,余電并網后每戶年平均收入1200元左右。利用財政扶貧專項資金,投資282.5萬元在操場等3村113戶貧困戶實施光伏扶貧項目;2019年依托東西扶貧協作資金,為丁河等6村57戶貧困戶投資142.5萬元實施光伏扶貧項目。光伏發電的實施推廣,不僅是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要舉措,而且是造福當地貧困地區、貧困百姓的民生工程。

從每天第一縷陽光灑向大地,到一度度電量把農民的腰包鼓起,一排排、一塊塊的黑色光伏發電板,與金色的陽光在美麗的“邂逅”中熠熠生輝,成為當地一道既有“光景”,又有“錢景”的靚麗風景。它不僅為脫貧攻堅持續輸送源源不斷動力,更照亮了貧困群眾增收致富之路。

(天水在線編輯: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