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張家川縣閆家鄉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市縣委有關脫貧攻堅的決策部署,聚焦“兩不愁三保障”,下足繡花功夫,補齊短板弱項,堅持培育發展壯大特色優勢產業,苦干實干,盡銳出戰,通過合作社加農戶模式,促進多產業聯動發展,帶動貧困群眾穩定增收,全鄉如期實現脫貧摘帽。現在的閆家鄉,呈現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民安居樂業、鄉村和諧穩定的良好態勢。
12月中旬的閆家鄉,白雪皚皚、山林靜寂,到處都是一幅流露著詩意的畫卷。伴隨著漫天飄舞的雪花,記者走進位于關山之畔的閆家鄉大場村大場養殖專業合作社。

整齊的養殖大棚在雪色的映襯下顯得安靜、溫暖。據合作社負責人馬建榮介紹,大場養殖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5年,在黨的惠民政策的照耀下,合作社規模逐年擴大,現在有牛存欄量180頭,已出欄30頭,吸納帶動養殖戶125戶,2019年為入股群眾每股分紅500元,今年因為牛的銷量好、價格高,預計可以為入股群眾每股分紅1000元,談及今年的收成,馬建榮笑的合不攏嘴。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通過發展富民產業,充分發揮致富能手的帶動作用,閆家鄉實現了由輸血到造血功能的華麗轉變。

在大場養殖專業合作社,大場村二組村民馬建英已經為合作社打工3個年頭了,添草喂料、打掃衛生,這一切無需誰安排,馬建英干的得心應手。每月3000元的工資,馬建英既實現了家門口的穩定就業,還可以照料好自家的“一畝三分地”,生產生活兩不誤,一舉兩得。
大場養殖專業合作社只是閆家鄉發展富民產業的一個縮影。通過黨建引領,靠實鄉村兩級黨組織責任,認真落實脫貧攻堅各項工作任務,閆家鄉先后在大場、陳廟、草川梁、神樹、操場等村建立起多個農民專業合作社,進一步夯實富民產業發展基礎,不斷鞏固脫貧成果,群眾日子越過越紅火。

據閆家鄉黨委書記李國鋒介紹,近年來,閆家鄉堅持把特色種養殖業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主攻方向,以專業合作社為龍頭,在朝陽村種植黃芪200多畝;在車古、操場、草川梁3個村栽植烏龍頭1500多畝;在操場、神樹、閆家等村種植良種小麥1500多畝,馬鈴薯1000多畝;在大場、三友、草川梁、陳廟等村種植優質飼草料15000多畝。現在,全鄉牛存欄量達5800余頭,羊存欄量6680只,養殖戶628戶,100頭牛以上規模化養殖場4個。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5年底的3860元增長到現在的7800元以上,增長率50.5%,群眾致富門路進一步拓寬,全鄉形成日趨完善的多元化富民產業發展格局。

除了種養殖業,在閆家新村、丁河村、王坪村等地,光伏發電板處處可見,一片片閃著銀光的發電裝置,既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也是一塊塊促進群眾增收的“金餑餑”。近年來,利用財政扶貧專項資金,閆家鄉先后實施多個光伏發電扶貧項目,光伏發電裝置讓貧困戶每年增收1200元左右。

通過盤活資源優勢、發展富民產業、入股合作經營等方式,努力增加群眾收入,鞏固脫貧成效明顯,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如今的閆家鄉,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群眾正走在發家致富的快車道上。
(天水在線編輯: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