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2021年是建黨100周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更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第一年。為接續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進一步宣傳弘揚脫貧攻堅精神,記錄展現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更好推進鄉村振興,從即日起,張家川縣融媒體中心所屬網站、“印象張家川”等媒體平臺將開設“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我們在行動”專欄,并派出全媒體采訪小組,深入張家川縣各鄉鎮、基層一線,聚焦項目建設、產業發展、美麗鄉村等當前重點工作,采寫更多“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報道,旨在激勵全縣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積極投身鄉村振興工作之中,為加快建設幸福美好新張家川而努力奮斗,以優異的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產業旺則百業興。近年來,張家川縣馬關鎮立足實際,狠抓產業升級,打造龍頭企業,培育了建筑裝修、畜牧養殖、特色種植和鄉村民俗文化旅游4大產業,以產業振興引領鄉村振興,最終帶領群眾共同致富。

四月初的一天下午,天氣雖還有些許寒意,但走進馬關鎮大發展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還未進廠房就聞到一股股青貯飼料發酵的味道撲面而來,聽到一陣陣牛的“哞哞哞”的叫聲此起彼伏。走近一看,村民李芳龍正在給牛喂草、添水,忙的不亦樂乎。李芳龍告訴記者:“以前沒有什么手藝,只能在家里面靠種地營生,收入不高還得靠天吃飯,自從大發展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以來,我就一直在里面務工,養牛的風險小、技術要求低,我一個月能掙3千多元,收入穩定也能照顧上家里。”

鄉村振興的靈魂是產業振興,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經濟基礎和主要抓手。馬關鎮持續探索“一鎮一特色、一村一品”,推行合作社以“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產業化經營為模式,把產業興旺作為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主要抓手,不斷完善產業帶貧減貧機制,積極落實產業獎補政策,激發貧困群眾脫貧的內生動力,群眾收入明顯提升。

馬關鎮綜合行政執法隊副隊長李震說:“根據牛羊果蔬等六大特色產業,馬關鎮黨委培育出了馬關阿陽紅、中藥材種植以及特色種養業為主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大發展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就是其中之一,該社目前存欄牛156頭、豬900頭、有大型拖拉機、旋耕機、播種機等各種大型農機具12輛,流轉撂荒土地500余畝,全部種植飼料玉米,帶動149戶群眾穩產增收。”

在采訪中得知,近年來,馬關鎮黨委、政府按照鄉村振興的總體目標,把黨支部領創辦合作社作為推動產業發展的著力點,創新發展模式,培育發展規模養殖、種植等特色富民產業,有效利用當地優勢資源,發展本村特色產業,吸納村民入社就業,進一步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持續有效鞏固脫貧成效,為下一步實施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至目前,馬關鎮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60家,龍頭企業3家,建筑裝修企業4家;現有種養殖合作社48家,共養牛2705頭、羊6422只、豬2284頭、雞17089只;共帶動群眾2479戶,年增收1.5億元,人均增收0.53萬元。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底全鎮勞務輸轉收入接近1.3億元,建筑裝修業收入達到了7000萬元,種養殖業收入達到了3000萬元,鄉村旅游收入達到了500萬元,其他收入達到了400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8450元。


(天水在線編輯:陶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