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采訪走進大陽鎮見聞
(一)
龍頭帶動 中藥材產業提質增效

人勤春來早,地勤土生金。春季,正是春種好時節,大陽鎮的各個中藥材種植基地也早已熱鬧了起來,藥農們正搶抓農時,翻地、播種,用他們勤勞的雙手,奏響了春天的樂章,播下“希望 ”的種子。

大陽鎮大部分耕地屬于山地,傳統農業很難解決山區群眾致富問題。為了幫助當地群眾奔小康,鎮黨委政府廣泛調研和論證,立足地理氣候條件,積極引導群眾發展種植中藥材,成立了中藥材專業合作社,由合作社提供種植技術和中藥材種子,成熟時以保底價格收購,發動有意愿的村民,種植黨參、黃芪等中藥材。當下,種植中藥材已成為大陽鎮部分農戶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近日,記者走進大陽鎮南山村,在山頂的一片田地里看見,十幾名工人正忙著栽植黃芪苗。“我家山上的5畝土地全部流轉了,閑余時間在合作社務工,一天工資130-150元,經濟收入基本上還能行。一年能干二百多天,能掙三萬元,這個收入作為農民來說已經相當不錯。”干活的大陽鎮大陽村五組村民楊小奇說。

在黃芪種植田里,王芳萍和工友們正在播苗,她告訴記者:“她由于年齡大了不能外出打工,只好待在家里,平時干完自家的農活,有空就去合作社務工,主要干的是給中藥材地里除草、車間里挑揀藥材,一天一百塊錢,一年能掙一萬多。這樣既能給家里掙個零花錢,還能顧好家。”

隨后,記者來到了位于大陽鎮大陽村的就業幫扶車間里,中藥材初加工車間熱火朝天,一片忙碌。分揀區,十幾名分揀工人正在挑揀黃芪和板藍根。門口的工人分工協作,沖洗著黃芪。加工車間里,切片機、烘干機等機械不停作業,對洗干凈的黃芪進行初加工。庫房里面,庫管員正在對加工好包裝好的產品進行歸類整理。產品展示廳里,各種產品整齊排列。在這個車間里,陣陣藥香傳遞著鄉村振興帶來的新鮮事、新形象。

天水圣慈藥業有限公司負責人黨永珍說:“我公司目前主要的產品有黃芪、黨參、當歸、鹿茸等產品,中藥材的年產量在500噸左右,鹿茸年加工量2噸左右。目前有工人50余人,公司全面發展可帶動全縣1600戶農戶受益,其中貧困戶七百多戶。我們的發展方向以藥食同源的中藥材、農副產品為主要的銷售產品,年產值大概在兩千萬左右。”

近年來,大陽鎮因地制宜,引進甘肅天水圣慈藥業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村集體+農戶”的發展模式,積極引導當地村民通過土地流轉、土地入股、農戶訂單種植等多種形式,規模種植黃芪、黨參、板藍根、柴胡、大黃等中藥材4000畝,形成觀賞、加工、銷售一體的產業鏈條,上百戶村民通過土地流轉、就近務工等方式在家門口實現增收。

大陽鎮中藥材特色產業的興起,帶動農民就近就業,助力鄉村振興,使中藥材成為鄉村振興的“助推器”。


(天水在線編輯:陶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