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張家川縣全媒體采訪組一行在上豆村黨支部書記李振的帶領下,沿川道朝上豆村廟李的高山頂而去,一路見到忙碌的身影,這畫面正是黨史學習教育下的各項工作催生出新的實干格局。
撂荒地整治是實施國家耕地保護法的一個有力舉措,也是實現田間道路暢通,農田水利便捷,產業發展優勢明顯的有效途徑。站在馬關鎮上豆村高山頂向下望去,復耕復種,讓千畝良田盡顯綠意盎然、生機勃勃。誰能想到這片土地曾經是荒蕪多年,顆粒無收的撂荒山地。

馬關鎮上豆村村民陳月明在田里忙碌著,很難想象,陳月明腳下的田地在去年還是長滿雜草、無人耕種的撂荒土地。“外出務工已經兩年多了,家里的幾畝山地荒著,現在土地增值了,流轉費上升了,大家都搶著種。今年回家種點飼料玉米,既可以照顧家里還能增加收入。”

靜勝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黎維軍在嘗到流轉土地種植飼料玉米的甜頭后,今年注冊成立了合作社,由一個種養大戶搖身一變成為了經營主。黎維軍說,“合作社目前有5個社員,注冊資金達50萬,今年打算繼續擴大飼料玉米種植。”
隨著大量的年輕人走出大山、外出務工,留守老人們大多年高體弱,難以下地耕種,不少耕地漸漸撂荒。對此,馬關鎮把恢復撂荒地生產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一項重要舉措來抓,鼓勵年輕人返鄉發展特色種植。在中藥材、花椒等特色種植產業的帶動下,全鎮撂荒土地又活起來了,也為當地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創造了機會。

“我們把土地租出去,一年在果園里干點活、打點工,一個月也可以掙個幾千塊錢,還能照顧到家里。”廟灣村村民王小強說。

馬關鎮農業中心主任毛志斌告訴記者:“馬關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針對土地撂荒問題,超前部署、提前謀劃、逐戶排摸、逐塊核實,堅持邊排摸邊整治,共排摸撂荒土地8500畝。目前,已整治3200畝,計劃全部種植飼料玉米和馬鈴薯。”

今年以來,馬關鎮積極推進撂荒地復耕復種工作,在不斷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對種子、肥料、地膜、農機具、農藥等生產資料進行補貼,激勵合作社、種糧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土地托管或流轉,實現糧食標準化和規模化生產,喚醒“沉睡”的耕地資源。

(天水在線編輯:陶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