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8日,在張家川縣恭門鎮西關村飼料玉米種植基地,種植戶們忙著收割青貯玉米,收割機在波動著綠浪的田間來回穿行,不停地將青貯飼料玉米進行收割、粉碎、拉運、入窖,為牲畜越冬儲備“糧食”。

“糧改飼”既是調整種植業結構、推動糧食“去庫存”的重要切入點,又是促進草食畜牧業降成本、補短板,優化養殖結構的重要著力點。張家川縣作為隴東南畜牧大縣,畜牧養殖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和特色優勢。長期以來,優質飼草供給不足、玉米秸稈利用率不高、飼草料價格逐年上漲、養殖成本增加等因素制約著畜牧養殖規;l展。針對這一問題,張家川縣細化工作措施,加大資金投入,強化技術服務,實施示范帶動,把“糧改飼”作為促進種植產業結構調整、提升草食畜牧業發展質量的重要突破口,全力打造種養結合、互動互促的草食畜牧業生態鏈條,積極構建種養循環、產加一體、糧飼兼顧、農牧結合的新型產業結構,強力推進產業增產、農民增收、土地增效、生態增強目標。

在恭門鎮旺發養殖場,負責人黎映斌忙著組織群眾有序稱重,他告訴記者,今年種植青貯飼料玉米500畝,每畝估計產量達5噸左右,養殖場的100多頭基礎母牛除了吃上鮮嫩可口的青貯“軟面包”外, 2500多噸青貯飼料玉米按照市場每噸400元左右的價格,銷售收入可達90多萬元。同時按照“公司+農戶+訂單”的模式,實行保護價收購,保證了農民收益的同時,也保證了飼草的產量。
收割機和運輸車正在作業,轟鳴聲中一排排青貯飼料玉米應聲倒下,連同秸稈一起被吸入粉碎裝置。恭門鎮西關村四組種植戶米四虎正檢查收割情況。他告訴記者:“自己今年種了5畝青貯飼料玉米,每年養殖場都會按時上門服務,按時收割,家里收入就能多出8000多元,而且種收不愁,銷路更不愁,日子過得很幸福!

青貯飼料玉米,是在玉米蠟熟期將帶穗的整株玉米進行粉碎青貯,營養豐富、氣味芳香、消化率較高,鮮樣中含粗蛋白質可達3%以上,含有豐富的糖類,是肉(奶)牛的主要“口糧”。過去飼草料從收割到粉碎基本靠人力,費時又費力。今年他投資30多萬元購買了一臺青貯玉米收割機,享受了政府購置機械補貼。“今年計劃收割500畝,政府每畝種植還補貼200元,對我來說,500畝足以滿足合作社200多頭牛的‘口糧’了,光種植收益就能達到90多萬元!贝ㄍ蹑側R肉牛羊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馬榮高興地說。

縣畜牧獸醫事務中心主任王學禮介紹說,畜牧產業作為全縣四大支柱產業之一,同時又是全縣草畜產業鏈主要支柱,從測產情況看,西部每畝產量達5噸以上,東部達4噸左右,每畝收入在1500到1800元之間,每畝增收300元左右。通過糧改飼,全縣的養殖企業、養殖農戶的飼養成本明顯降低,養殖的飼養周期大大的縮小。下一步,按照政府推動、企業帶動、市場拉動、群眾互動的模式,將在飼草玉米的品種、品質和質量上下功夫,確保群眾飼草的質量安全,能貯得下、用得好、效益高。

據了解,今年,張家川縣種植飼料玉米11.2萬畝,其中脫貧戶和邊緣戶種植1.17萬畝、非貧困戶種植2.18萬畝、龍頭企業和合作社種植7.85萬畝;建成馬鹿鎮萬畝飼料玉米種植基地1處,梁山鎮5000畝市級飼料玉米示范點1處,500畝以上的集中連片示范點20個;發放種植補貼2241萬多元,發放青貯加工補貼1061萬元,受益主體158家;預計收貯全株青貯玉米50萬噸,全縣綠色循環、種養結合的現代畜牧業發展模式逐步推廣,進一步實現種養雙促雙贏。

目前,全縣11.2萬畝青貯飼料玉米長勢良好,已陸續由西向東逐步進入收割階段。
(天水在線編輯: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