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張家川縣把“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作為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全年、持續推進,在項目建設上,以以工代賑為新“引擎”,通過一系列有效舉措,切實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增加群眾收入。

冬日的張家川縣,氣候雖然寒冷,但游走在各鄉鎮的村頭巷尾,群眾的心卻是熱的。
“有了新修的硬化路,不但人員進出方便了,就是進城趕集、運送個物資也比以前順暢多了,黨的政策越來越好,致富的路也越走越寬。”行走在干凈、寬敞的水泥路上,群眾贊聲一片。

據了解,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張家川縣狠抓項目建設,把解決群眾出行難作為檢驗黨史學習教育成效的有力舉措之一,先后修建了梁山鎮櫻桃溝村至梁山分路口硬化道路10.1公里,完成張棉鄉東峽村至大堡子道路硬化及防護工程3.1公里,新建涵洞3道,防護工程970米,有效解決了周邊133戶542人安全出行問題;同時推進大陽鎮2021年以工代賑示范項目,硬化道路4.633公里,建設路基防護工程2235米,邊溝排水渠760米,并在下李村、劉溝村、閆莊村建成通村橋梁3座;在龍山鎮連柯村新修建產業硬化路8.01公里,安裝排水邊溝板護欄250米,標志牌6塊,其他鄉鎮田間道路硬化、橋梁涵洞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步推動。
一條條惠民路,一座座連心橋的竣工使用,從根本上打通了鄉村連接線,解決群眾出行難的問題,讓廣大群眾切實感受到黨史學習教育帶來的新變化、新發展。

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在各類項目施工過程中,張家川縣注重帶動效應,先后吸納解決120人次就業,發放勞務報酬金額達220.9萬元。切實把以工代賑這項民生工程辦好辦實,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
“我家就在本村,自從以工代賑項目施工以來,既能照顧家庭,還能打工,生活有了保障,一個月掙兩三千元,我很高興,感謝黨的好政策,給我提供了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痹诖箨柎逡怨ごc項目點,堤防建設工程勞務人員如是說。
(天水在線編輯: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