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張家川縣教育局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全面履行政府發展教育工作職能,認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快建設民族教育強縣,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全力以赴推動全縣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

始終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縣委、縣政府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不動搖,在全縣鮮明樹立“大抓教育”導向,以基層黨組織建設、黨史學習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識形態工作為重點,突出“立德樹人”“五育并舉”,確保學校成為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的堅強陣地。定期召開了縣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和全縣教育工作會議,制定出臺了《張家川縣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全面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組織領導。實現學校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全覆蓋。實行黨組織書記、校長“一肩挑”,認真落實《張家川縣中小學校黨組織會議議事規則》《張家川縣中小學校校務會議事規則》等文件要求,制定印發了《張家川縣民辦學校黨建工作規范化建設實施意見》,實現了各學校和教育系統隸屬民辦學校黨建工作“全覆蓋”。

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工作。印發了《張家川縣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加強思政課教師配備,舉辦思政課教師專題培訓班,331名教師參加市、縣思政課專題培訓,舉辦全縣思政課教研活動,進一步提升學校思政課育人成效。守牢教育系統意識形態陣地。

鞏固落實“五育并舉”。各學校大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夢宣傳教育,立德樹人、以德育德;扎實推進文明校園、德育示范校創建工作,申報省級文明校園3所、市級文明校園8所、評選出縣級文明校園20所、張家川“美德少年”20名。建立“大課間”“陽光跑操”等體育教育模式,組織開展張家川縣“學黨史、慶百年”暨慶“五一”師生文體活動、“縣長杯”2020-2021年度校園足球聯賽活動,成功舉辦全縣中學生籃球運動會,參加天水市第六屆中學生乒乓球比賽。通過校園廣播、“演講比賽”“戲曲進入校園”等活動,結合“五一”勞動節、“小手拉大手,同做文明人”等活動,認真貫徹落實《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扎實開展推普周宣傳活動和普通話培訓工作。組織開展第24屆推普周活動,制定《張家川縣語言文字規范化達標校建設工作實施方案》,建立健全工作機制、配足配齊工作人員,語言文字示范校創建率達100%,制定新時代語言文字示范校五年實施計劃,各學校大力開展經典誦讀、漢字聽寫大賽、書法大賽等活動,全縣已形成了“說普通話、寫規范字”的良好氛圍。
強化國家教材鑄魂育人功能。加強中小學教材教輔資料征訂管理,嚴禁任何目錄外教輔材料進學校,通過優秀教材引導學生立德成才,堅定“四個自信”。

促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進一步完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制定了《中共張家川縣委 張家川縣人民政府印發張家川縣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實施方案的通知》《張家川縣城鄉幼兒園總體布局規劃》方案,促進縣城小區幼兒園規范建設,確保每個鄉鎮有1所中心幼兒園,每個行政村有1所村級幼兒園,實現農村學前教育資源全覆蓋,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達到93.8%,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91.2%,公辦幼兒園在園幼兒占比53.3%,縣一幼、二幼被評為甘肅省一類幼兒園。學前教育資助政策得到有效落實,2021年,免除學前教育幼兒保教費1379.493萬元,惠及幼兒23744人次,年人均為1000元。

加強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嚴格落實義務教育“就近入學,應入盡入”要求,通過“劃片招生、陽光分班”保障平等就學權利。不斷提升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總投資5.45億元的西城中學項目開工建設,教師周轉宿舍、食堂建設等省列民生實事項目正在順利推進。新建小學和上磨小學安裝65套智慧電子班牌,全縣共投入設備配套資金8683萬元,新建理化生地實驗室70個、小學科學實驗室72間、音樂教室95個、美術教室95個,配備小學科學實驗器材461套、音體美器材167套、食堂設備和飲水設施100臺(套)、取暖設備24臺、課桌椅33700套、安防設備334套、圖書125.18萬冊,全縣義務教育學校基礎設施設備基本滿足教育教學需求。在普通高中統招計劃中劃出50%的比例招收“均衡生”,并適當向農村學校傾斜,有效緩解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擇校熱”的現象。大力發展特殊教育,全力做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和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工作。2021年縣政府先后2次召開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整省評估認定工作推進會,有力促進了全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統籌普通高中內涵發展。制定了《張家川縣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計劃(2018-2020年)》、《張家川縣教育事業“十四五”發展規劃(2021-2025年)》等機制建設,進一步規范高中教育辦學行為。投資500萬元,新建縣一中綜合教學樓2000平方米。進一步完善基于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綜合素質評價的高中階段學校招生錄取模式,提高優質普通高中招生指標分配到鄉鎮薄弱初中的比例,嚴格按照市教育局下達的普通高中生和中職生招生指標,圓滿完成高中1800名、職中900名的目標任務。

推動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印發《張家川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成立職業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的通知》、《張家川縣推進職業教育發展打造“技能甘肅”實施方案》,成立了由縣長任組長,分管副縣長任副組長,縣財政、人社、教育等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一縣一校一中心”工作領導小組,以縣職教中心為縣級培訓通用平臺,承擔全縣技能培訓工作,加大張家川縣特色餐飲勞動技能培訓力度,縣職教中心與甘肅海蘭月清真食品職業培訓學校建立了校校培訓合作關系,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工作,共計培訓學員達679人次,與幫扶學校天津濱海職業學院、天津市勞動經濟學校簽訂了校際“一對一”幫扶交流框架協議書;同嘉茂、三力、二建等建筑公司合作培養建筑設計類人才;與縣第一人民醫院、中醫院合作培養醫務人員,建立長期的合作辦學機制。2021年畢業生升入中職學校1296人,升入普高1864人,職普比達到了4.1:5.9,中職招生占比較上年有所提高。

加大教育經費投入。縣委、縣政府始終把教育作為財政支出重點領域予以優先保障,切實落實“三個增長”“兩個比例”,以“窮財政”辦起了“大教育”。2021年,我縣一般公共預算教育事業費76659萬元,比2020年一般公共預算教育事業費69184萬元增加7475萬元,增長10.8%。2021年生均公用經費按照小學650元、初中850元,寄宿生管理費200元,殘疾學生、送教上門學生每年6000元,落實資金4486萬元;高中生均公用經費1000元,全年523萬元;2021年落實教師培訓經費560萬元。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一是建立教師工資保障長效機制,修訂《張家川縣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生活補助實施方案》,嚴格落實鄉村教師生活補助、班主任津貼、鄉鎮補貼等。我縣特崗教師納入機關事業單位參加養老保險范圍,2021年為服務期內363名特崗教師繳納“五險一金”共計376.08萬元。引進急需緊缺人才7名,招錄特崗教師62名,通過事業單位招錄上崗教師8名,選派25名市縣骨干教師開展“三區”支教活動。扎實開展教師繼續教育,縣級財政單列教師培訓經費560萬元,完成各級各類教師培訓5965人次。全面落實鄉村教師工資待遇、職稱評定等政策傾斜,完成661名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工作,專項考核215名市縣級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網上注冊、認定辦理中小學、幼兒園教師資格證595人。開展“張家川縣教育系統師德師風專題教育”活動,制定出臺了《張家川縣教育系統師德師風專題教育實施方案》、《張家川縣教育系統全面加強教師日常監督的實施方案》,著力整治教育系統存在的黨建弱化、校長教師隊伍進退流轉不順暢、學校管理人員泛行政化、教師小病大養不到崗、長期走教不住校、酗酒賭博打架斗毆行為失范、敬業奉獻意識不強、職業道德滑坡、職稱晉升評優選先不夠公開透明、財務管理不規范、民辦幼兒園監管不到位、教育發展不均衡“大班額”“擇校熱”“城區擠”“鄉村弱”等12個方面的突出問題,切實增強廣大教師立德樹人、依法執教、依法從教的自覺性和責任性。切實為中小學教師減負,全面篩選社會事務進校園清單,刪減教師的不合理非教學負擔,優化教師培訓內容和方式,嚴禁教師參加無關培訓活動,讓教師有更多時間和精力用于教育教學。
抓好中小學“建宿舍、擴食堂、增學位”項目建設。2021年食堂維修改造建設項目4個,教師周轉宿舍建設項目1個。投資120萬元食堂維修改造項目土建工程已全部完工,學生食堂供餐校達到了17所,食堂供餐學生達到了6748人,占供餐總人數的25.8%。新建教師周轉宿舍40套,共1400平方米,投資400萬元的教師周轉宿舍項目土建已完成主體工程。
增加中小學多媒體教室配備。全縣中小學有多媒體教室的學校231所,多媒體教室1624個,多媒體教室配備率和100M寬帶入校率均達到100%。
加強校園安全工作。一是強化學校安全設施建設,加強“三防建設”,提高學校安全管理能力,校園安防“四個百分百”建設已完成,安裝1100多路校園監控,280套一鍵報警設備,全縣配備專兼職門衛和保安391人,安保人員和安防設備達標率100%。組建校內師生巡邏隊300多個,開展交通、禁毒、防溺水、防火災等各種安全教育講座2000余次。二是加大對校園周邊治安環境的整治力度,在城區和鄉村主干道沿線學校路段設置限速標志、警示標志,堅決制止農村地區“三無車輛”“三輪電動車”“農用車”接送學生上下學。三是嚴防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實行三級安全管理包抓機制,織密織牢校園安全防護網,形成“不漏一校、不漏一班、不漏一生”的全覆蓋。
落實學校學生資助政策。一是符合條件的應貸盡貸,2021年我縣辦理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2785人,貸款金額1877.0156萬元;2021年我縣享受免保教費補助政策的在園幼兒有23744人次,發放資助金額為1379.493萬元,縣級配套幼兒免保教費資金137.9493萬元;享受普通高中免除學雜費政策的學生有2298人次,發放資金99.8552萬元,縣級配套高中免學費資金1.997萬元;享受普通高中國家助學金的學生共3800人,資助金額為380萬元,縣級配套高中國家助學金資金7.6萬元;享受普通中職國家助學金的學生共2634人,資助金額為263.4萬元,縣級配套中等職業學校國家助學金5.268萬元;享受普通中職免學費學生共3314人,資助金額為346.145萬元,縣級配套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資金81.025萬元;省內高職(專科)精準扶貧免學費1051人,發放資助資金為262.75萬元;享受義務教育寄宿生生活補助學生共4756人,發放資助資金291.1125萬元;非寄宿生生活補助學生共24280人,發放資助資金634.1875萬元。我縣在資助項目中,嚴格按照省、市有關文件要求,本著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對資助對象進行資格認定審核,并在校(園)內對受助對象進行公示,實行陽光操作,需要縣級配套的各項資助資金全部落實到位。
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營養改善計劃。2021年中央下撥我縣營養改善計劃專項補助資金2567萬元,惠及全縣219所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春季25793名、秋季26183名在校學生。嚴格按照《張家川縣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專項資金管理辦法》,遵循“專款專用、公開透明、及時結算、年度平衡”國庫集中支付原則。開展“明廚亮灶+互聯網”工作,為學生提供營養餐的17所學校食堂全部完成了“互聯網+明廚亮灶”工作。
穩步推進高考綜合改革。縣政府出臺了《張家川縣高考綜合改革工作推進方案》,明確了各相關部門和高中階段學校的職責任務,嚴格按時間節點積極推動實施。經縣政府常務會議研究,建立了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經費撥款制度。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邀請山東金榜苑、江西金太陽等國內知名教育機構專家來我縣開展新高考改革專題講座,分批次分階段開展培訓活動,先后帶領分管教學領導、學科帶頭人、教研室、督導室、各校學科教師赴山東、江西、重慶考察學習,并組織縣域及校本培訓756人次。
全面落實“雙減”要求。制定《張家川縣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實施方案》,并上報縣政府進行審議。召開全縣“雙減”工作推進會議,實現全縣義務教育學校課后服務“5+2”全覆蓋。全縣69所中小學已經完成學校“五項管理”、學校教學管理規程、分年級課程表、課后服務方案“一校一案”及活動安排表,落實了考試次數、評價等級、教研活動、每日作業公示制度、家長批閱作業情況等核心指標。全面減輕作業負擔,做到減負提效。從嚴審批校外培訓機構,規范服務行為,我縣共有校外培訓機構11家,其中2018年審批學科類機構1家,現已注銷,辦學許可證上交縣教育局,其他10家非學科類機構全部納入校外教育培訓監管與服務綜合平臺,按照要求上傳預收費監管賬戶,已經納入監管。
加強中小學生“五項管理”。成立專項工作領導小組,設立專門辦公室,將其作為教育督導“一號工程”,納入教育目標管理年度考核主要內容,定期組織責任督學開展督查指導。出臺《張家川縣教育局關于加強“五項管理”工作的通知》,各學校結合實際,細化落實措施,保障“五項管理”各項要求落地見效。
(天水在線編輯: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