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是農業發展之基、農民安身之本。張家川縣張家川鎮把推進農村撂荒地整治作為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抓手,扎實推進土地流轉和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工作,喚醒“沉睡”的耕地資源,把撂荒地變為“糧田”,確保應種盡種,讓撂荒地成為豐收的“糧袋子”。

3月以來,經過人力與機械的重新耕作,荒廢已久、長滿雜草的土地被攤平、犁翻。平整好的土地上,種植戶、合作社搶抓農時、促進度,組織機力、人力積極開展春播鋪膜工作。從張家川鎮劉家村一路到峽口村,隨處可以看到一條條鋪好的地膜,就像是大地的肌理,把大地裝扮的非常漂亮。

萬鴻鑫休閑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馬永鴻說:“峽口村外出務工人員多,導致部分耕地撂荒。我們村委會與合作社積極開展撂荒地整治,引導群眾自種,對群眾復耕復種有困難的,我們合作社通過流轉撂荒土地進行復耕復種。當前,我們合作社流轉撂荒地四百畝,主要種植飼料玉米、馬鈴薯等。”

“為了切實發揮好黨支部的橋梁紐帶作用,我們村與裕豐祥晟種養殖合作社協調,與農戶積極溝通,簽訂合同,完成撂荒地流轉400畝。”劉家村黨支部書記魏斌說。

為了加快撂荒地整治復耕,張家川鎮成立了撂荒地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各村成立相應工作機構,排查摸清撂荒地戶主、地塊面積、撂荒程度、空間位置、撂荒原因等基本情況,建立臺賬,實施動態管理。

“今年全鎮嚴格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堅持把撂荒地整治作為保障糧食安全的一項重要舉措,摸清底數,建檔立卡,分類治理,按照農戶復耕一批,委托代管一批,規模流轉一批,集體助耕一批的措施。截至目前,已復耕撂荒土地3000余畝,種植玉米。”張家川鎮副鎮長竇皓亮說。

下一步,張家川鎮將持續開展撂荒地整治,以特色產業的發展壯大和帶動引領,讓種糧農民有收益、有意愿種田,防止耕地再次撂荒,進一步鞏固撂荒地整治成果,助推鄉村振興。
(新聞來源:張家川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