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幾畝地,外出打工沒時間耕種,不會選種、配方施肥,普通農戶購置農機設備不劃算……如今,此類問題在農村非常普遍。“誰來種地,怎么種地”,成為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需要破解的難題。

今年,張家川縣川王鎮鴻豐源農機租賃專業合作社推出土地托管服務,當起了“田保姆”,打破了“面朝黃土背朝天,朝朝暮暮不得閑”原有農民耕作模式,有效解決了“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的問題,實現了“我在家種田,你外出掙錢”的雙贏目標。
日前記者走進川王鎮的這個農機租賃專業合作社,親眼見識“田保姆”的風采。

當下正值春耕關鍵期,在川王鎮的田間地頭,人頭攢動,機器轟鳴,旋耕機翻起層層新泥土,覆膜機來回穿梭,村民們緊跟其后覆土壓實,一壟壟地膜泛著點點銀光,平整的耕地不多時便穿上了潔白的“外衣”。覆膜保墑、春耕生產的滾滾熱潮撲面而來。
正在田間耕作的川王鎮馬達村村民馬貴福看到記者一行到來,立馬停下手中的活,高興地與我們談論起來。“過去靠人工鋪膜,費時費力,遇到天陰下雨再耽擱上幾天,往往就錯過了下種時間,現在把土地托管給合作社,也不操心了,機器種的又快又好,現在我們農民也成了甩手掌柜。”

“以前春種秋收,全靠人扛牛拉,面朝黃土背朝天,累死累活不說,一個精壯勞力一整年被拉扯到幾畝地里,也不能到外面打工掙錢,現在好了,直接將土地托管給合作社,機械化耕作,不用操心出力,‘田保姆’解決了我們農民的大問題。”馬達村村民馬梅梅開心地說道。
馬梅梅口中說的“田保姆”指的是位于川王鎮馬達村的鴻豐源農機租賃專業合作社,這個合作社推岀的土地托管服務既保證了農民對土地的承包權、經營權和收益權,自己也從繁重的農業勞動中解放出來。所以,托管服務一經推出,便得到農民們的歡迎。

鴻豐源農機租賃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馬錦民告訴記者,今年,合作社流轉托管土地1200畝,通過菜單式托管服務農戶土地2000畝,同時,合作社還為周邊農戶提供低于市場價的肥料、地膜、優良馬鈴薯、玉米種子等。作業范圍輻射到秦安縣的隴城鎮,莊浪縣的臥龍鎮,作業總營收超70萬元,純利潤達15萬多元,為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分紅8萬元。合作社還通過農資采購、連片作業、規模種植等方式合理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利潤率。并且根據各區域土地情況,結合種植計劃精準施肥,減少肥料使用量,保證區域種植產量的提高。同時,合作社積極與市場對接,實行集中采購,降低農資采購成本。

“川王鎮鴻豐源農機租賃專業合作社推出的土地托管服務,作為一種新型農業經營方式,既為政府分了憂,又讓農民得實惠,還讓合作社得利潤,形成了三方共贏的局面。同時托管模式促進了小農戶和現代農業銜接,為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提供有力支撐。”正在田間指導春耕生產的川王鎮鎮長李云在接受采訪時說。

據了解,川王鎮鴻豐源農機租賃專業合作社于2021年9月注冊成立,是由馬達村委會牽頭,以馮家村益德發種養殖合作社、王溝村智華王溝養殖專業合作社、何灣村旭峰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聯合建成。現擁有大型農機具24臺,配套農機具40臺,聯合收割機2臺,玉米青儲機2臺,玉米收獲機2臺,馬鈴薯種植機、收獲機各兩臺,合作社的經營模式是土地托管經營與農資銷售。土地托管經營分為流轉式托管和菜單式托管,流轉式托管就是外出打工的村民簽訂協議將土地流轉給合作社托管,每畝每年有200元的流轉費;菜單式托管就是合作社對農戶機耕、農資、收割提供低于市場價的優惠價格,由農戶自主選擇服務項目并簽訂合同。農資銷售,聘請農資專家,與農資企業直接聯姻,與農戶簽訂小麥、玉米訂單合同。

“俗話說,一年之計在于春,現階段的春耕工作影響著農民們一整年的收益。面對今年春耕生產,川王鎮不斷強化‘三農’服務意識,把農民從繁重的土地耕作中解放出來,通過實施農機托管等方式,讓他們實現多渠道增收,此舉不但可解決農村勞動力緊缺問題,減少土地撂荒,每畝還可為農民節約耕地成本近150元。合作社則通過集約化生產,提升規模效益,獲得了生產效益。”李云如此說道。
(來源:張家川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陶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