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巍巍大關山,生態張家川。近年來,張家川縣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治理要求,結合全縣發展總體規劃和生態功能區定位,在張家川縣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將創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列為五大目標定位之一,同時將生態功能區保護列為全縣的三件大事之一。張家川縣森林和草原資源豐富,是天水市森林覆蓋率最高的縣。

今年以來,張家川縣加速國土綠化,努力構筑關隴生態安全屏障,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截至目前,張家川縣已完成縣城南北兩山綠化525公里,鄉村道路綠化171公里,荒山荒坡造林1869.9畝,公路沿線、火車站周邊和面山綠化181.6公里,村莊綠化44684平方米,交通主干道綠化提升77.2公里,社會參與造林1.2萬畝、河岸綠化31.5公里、謀劃建設生態節點14處,正在有序推進。實施中央財政投資項目封山育林2萬畝,森林撫育2萬畝,草原質量提升1.8萬畝。據不完全統計,全縣已栽植各類苗木162.5萬株,行道樹整地69.6萬平方米,樹干涂白、扶正、覆土、澆水完成86萬株。

國土綠化讓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張家川縣國土綠化確立了“謀劃高起點、苗木高規格、栽植高標準、任務高質量”思路,堅持“造綠與增收、造林與增景、綠化與美化、生態與民生”協同推進。將荒山造林、道路綠化、地埂鎖邊相結合,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集中連片,整流域規模推進。
結合省級文明縣創建和城區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實施城區人行步道改造增綠和路網補綠,改造較寬的人行道栽植高山黃楊、紫葉矮櫻、水蠟、紅葉小檗、矮化月季等灌木觀賞綠化帶,城區街道兩側設立花箱,擺放時令花卉,提升綠化檔次,增強城市美感,美化城區環境。

開展拆違建綠、見縫插綠、拆墻透綠、立體增綠,在可透綠柵欄式圍墻栽植藤本月季、藤本薔薇等植物,扎實推進綠色進機關、進企業、進小區、進學校、進停車場“五進”活動。

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扎實推進公路沿線香化建設,在縣域內G566線、S221線、X461線以及孔韓路沿線主干道公路、鄉村道路、村莊周邊、村內空地開展播種萬壽菊、百日草、虞美人等花卉建設,凈化綠化美化農村人居環境,打造綠色、生態、人文新農村,努力實現鄉村人居環境“四化”(綠化、美化、凈化、亮化)目標。

產業富民助推農民增收致富。今年以來,張家川縣發展特色林果業,建成馬河大櫻桃、蘋果產業基地、劉堡鎮烏龍頭產業基地,使林果變成了農民增收致富的“綠色銀行”。張家川烏龍頭榮獲“中國農產品地理標志”。通過舉辦“鎮長代言烏龍頭助農、采摘大櫻桃直播帶貨”等一系列助農推廣農產品活動,不斷提升張家川農產品美譽度和市場認可度。

義務植樹增強全民生態意識。打造生態小節點,包建單位掛牌建設。在縣域內公路主干道沿線的荒溝、荒坡、荒山、荒灘,由縣直機關單位包點包建綠化造園,栽植樹種以觀景、觀葉、觀花樹種為主,結合生態節點所在鄉村文化風貌,充分挖掘歷史典故植入文化元素,作為張家川縣對外形象展示的生態“名片”,打造富有歷史和文化品位的精品綠化工程。推行生態節點包建單位掛牌建設機制,形成了“不甘落后、勇創一流”的綠化氛圍。

強化管理鞏固造林綠化成果。加快推進林草建設工程,大力實施封山育林,嚴格落實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強化封禁保護,通過圍欄封育、補播改良、人工種草等措施,持續加大退化草地治理力度,促進高山林草植被恢復性增長,切實提升關山林區林草質量和水源涵養功能。

搶抓時間節點,加快工程建設,扎實推進三北防護林建設、草原生態保護和林草修復等生態工程項目,積極開展退化林帶修復提升、退化草地治理及防護林帶斷檔地段補植補造增綠,持續實施造林綠化貫通工程,因地制宜發展森林康養、森林旅游等業態,著力打造G566線綠色生態走廊。

如今,走進張家川,處處披新綠,舊貌變新顏,一個綠色、生態、文明的新張家川歡迎著四海賓朋。
(新聞來源:張家川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