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成長成才的重要途徑,是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渠道。在張家川縣,隨著全民閱讀的積極倡導和閱讀服務的不斷提升,公眾閱讀的空間越來越多元,圖書館、校園、工作單位、家里面,書香“觸手可及”,全民閱讀蔚然成風……
近日,記者走進張家川縣第二高級中學,對話第二高級中學校長、著名詩人李繼宗,共話讀書之好與校園文化建設。
一本好書滋潤一個人的心靈,閱讀成就精彩人生。做為作家和詩人,談起閱讀感悟以及讀書對自己的影響,李繼宗始終未曾脫離過文學創作。

李繼宗說,法國作家法布爾曾經說過“讀書這件事不在乎有沒有人教你,重要的是你自己有沒有覺悟和恒心”。我讀的第一本書是《紅樓夢》,那時候大概十七歲左右,當時看完有許多不懂的地方,但是小說講述故事的方式深深地吸引了我,在這一本書以及家人的影響下,接著我讀了西游記等四大名著。上大學之后,大多數時間是在圖書館讀一些與自己所學專業相關的書籍,我當時上的是中文專業,同學們之間有良好的讀書氛圍和環境,宿舍六個人除了課本之外,都喜歡到圖書館借書、讀書,這時候我就開始接觸現代文學的一些書籍,像巴金的作品以及第三代現代詩歌作家的作品。在這個過程中我所體會到的是,文學創作還是要走一條深入基層的路、打基礎的路。后來,隨著自己寫的作品積累越來越多,2007年時出版了自己的詩歌集《場院周圍》,這是對前期寫作的總結,也是對自己所讀過的書的一種理解。《場院周圍》以詩歌的方式來寫家鄉張家川,寫咱們的土塬,這是我第一次認識到張家川應該在詩歌里面出現。咱們在《詩經》里面讀到過的河流、蘆葦、山巒這些意象,我在《場院周圍》里也寫到了,而這些東西,你覺得它帶有民族性它便帶有民族性,你說它帶有地方色彩它就帶有地方色彩……說到地方色彩,我認為它應該是帶有民族性和體現地方特征的,并在寫作過程中有意識的加進去的。當然,在我的寫作過程中,讀書仍然是不可或缺的。自從做了教師,每天晚上讀一會兒書,這是最基本的生活,也就是要有枕邊書。其中讀的最多的還是古典文學,當然還有一些外國名著,像《百年孤獨》,因為入選到教材的緣故,給學生上課時要講到,所以印象就更加深刻。讀書需要和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對于一個通過讀書來寫作的人,更要和自己的寫作結合起來,結合起來才能認識到自己需要寫哪些東西、需要讀哪些東西。德國哲學家狄茲根說過“重復是學習之路”,有些東西要反三復四的學習,有些書籍看一次是不夠的,就像寫一首詩歌或一篇散文,一個母題需要多次去寫它,才能把它的深度挖掘出來,一本書也是如此。清代文學家張潮也說過“少年讀書如水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深淺為所得之深淺耳。”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把讀書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少年時讀書可能認知不足,中年時隨著生活閱歷增加讀書范圍也會擴大,到了老年時讀書其實就是對人生的理解。所以我的寫作歷程里面貫穿著讀書,讀書使我的寫作加深,使我對生活的認識更加深入和明確,通過讀書,不但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素材,也找到了自己心靈向往之所在。

從系統閱讀到碎片化閱讀,從單位到家庭,日常生活中李繼宗,應該是徜徉在書香氣息之中的,通過閱讀他不斷提升自己,也以自己的創作影響著周圍的人和他的讀者。
學生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學校連接著千家萬戶。談起寄語青年人的讀書生活,李繼宗說,年輕人,尤其是青年學生,應該讀好書,哪一些是好書呢?其實就是對自己的成長有幫助的書,最重要的是能夠漲知識,其次就是能夠陶冶情操的,這些書籍,可以幫助咱們走得更遠。

最是書香能致遠,學生時代是一個人讀書的最佳時期。通過在校園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涵養閱讀氣息,所到之處皆書聲瑯瑯、書香四溢,學生徜徉在書的海洋里,接受優秀文化的熏陶和浸潤,現在的張家川第二高級中學,校園文化和閱讀氣息日漸濃厚。
李繼宗說,書香校園是學校文化建設里面的一個重要部分,書的好壞對一個人情操等的養成都有很大的影響,所以我們一直提倡學生好讀書、讀好書,讀能夠陶冶情操、漲知識、增見識的書,在校園文化建設的整個過程中,張家川縣二中一直以“書香校園”建設作為基本理念,在平時注意好的讀書方法的養成,比如廣大師生一直堅持的早讀晚誦,比如近期舉辦的張家川縣二中首屆讀書節等等,通過舉辦一系列活動讓學生真正認識到讀書的樂趣和書籍的力量。

“要提倡多讀書,建設書香社會。”近年來,張家川縣積極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打造民族地區轉型升級示范區、創建省級文明縣、建設書香張家川”的目標任務,加強組織領導,細化職責分工,搭建平臺載體,創新建設內容,在全縣范圍內營造起了“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濃厚氛圍,使書香浸潤心靈、豐富人生,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提振了干部群眾干事創業的“精氣神”,凝聚起了建設幸福美好新張家川的強大精神力量。
(新聞來源:張家川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