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日,走進張家川縣劉堡鎮的田間地頭,村組院落,所及之處,鄉村美麗、產業興旺、鄉風文明,處處呈現著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鎮以來的可喜變化。

在這里,回漢群眾交往交流交融,大家和諧相處,像一家人一樣,手挽手、肩并肩,共建美好家園,共創美好未來,讓民族團結之花常開長盛。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團結。近年來,劉堡鎮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同產業發展、鄉村振興有機融合,形成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強大合力,全鎮群眾在發展特色產業、促進民族團結中過上幸福日子。

劉堡鎮黨委副書記馬麗在接受采訪時說:“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鄉鎮創建工作中,劉堡鎮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為基礎性事業抓緊抓好,在組織領導上高站位、在宣傳引導上下功夫、在助力發展上見實效、在強化保障上抓落實,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殖業,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深入推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效推動了全鎮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成效顯著。下一步,劉堡鎮將繼續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持續發力,久久為功,讓回漢群眾共享發展成果,共同譜寫民族團結新樂章,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成立70周年。”

據劉堡鎮人大主席馬蕓蕓介紹,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立足城郊區位優勢,劉堡鎮緊緊圍繞全縣“4+2”產業體系建設,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大力發展烏龍頭、食用菌、特色果蔬、牛羊養殖等特色種養業,建成張家川縣中部蔬菜產業園、張家川縣中部肉牛產業園區、香菇產業園、反季節烏龍頭種植園、草莓采摘園,著力打造烏龍頭之鎮和縣城菜籃子基地。建成后,將進一步優化全鎮產業結構,壯大村集體經濟,同時帶動全鎮乃至縣城周邊富余勞力實現就業,增加群眾收入。

推行黨建引領村集體“N+3+1”發展模式,形成了杜家村磨坊、高家村油坊等小作坊,董家村蜜蜂、梨園村肉雞、小灣村羊、趙灣村牛等小養殖,梨園村、劉堡村飼料玉米、米家村香菇等小種植,王家村、高家村、五星村、劉堡村便民超市等小門店,各村農資代售等小買賣,多種模式壯大村集體經濟。

民族團結與民生福祉深度融合,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今年,劉堡鎮實施了文化廣場、泰山路亮化等民生工程,讓回漢群眾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收獲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劉堡鎮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鎮創建工作中,充分調動干部、群眾參與創建積極性,構建起上下同心、齊抓共管的良好機制,實現了推進特色產業與民族團結相互融合、相互促進,有效推動了全鎮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新聞來源:張家川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