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十年偉大變革,鑄就歷史豐碑。這十年間,如果將每個地方發展的關鍵詞匯聚起來,出現頻率最高的就是“變”,神州大地,處處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張家川縣也不例外,這種日新月異的變化體現在每一個張家川人的身上,既是事業成就和夢想實現的幸福感、獲得感,更是洋溢在臉上的燦爛笑容。

10月20日,在張家川縣張家川鎮前山村的蔬菜種植大棚里,西紅柿、黃瓜、白菜長勢喜人。雖然距離立冬已不足20天的時間,天氣漸漸變得冷起來,但是蔬菜大棚內卻溫暖如春,綠意盎然,借助黨的惠民政策和現代農業技術,這片土地將再次迎來豐收季。

端著剛剛采摘下來的大棚黃瓜,毛建軍的臉上洋溢著無比幸福燦爛的笑容。
“返鄉創業以來,在縣農業農村局和張家川鎮的大力支持和技術指導下,我在前山村創建了設施蔬菜種植基地。”談起自己的創業經歷,前山村前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毛建軍如是說。

記者:您返鄉創業為什么選建設日光溫室,您覺得反季節蔬菜的優勢在哪里?
毛建軍:日光溫室不受季節影響,只要人勤快的話,一年四季可以連續產生收益。反季節蔬菜種植時間短、收益好、見效快,像我種植的白菜,兩個多月就能上市,黃瓜也是兩個月,西紅柿三個月。

記者:自從建設日光溫室以來,農技人員都為您提供過什么樣的技術支持?
毛建軍:農技人員從建棚到種子、再到種植,都是全過程指導,基本一個禮拜來一次大棚。

記者:對于將來,您有何期盼?黨的二十大對農業發展的重要闡述,您有了解嗎?
聊起剛剛開幕的黨的二十大,毛建軍說:“我一直關注著黨的二十大的新聞報道,從會議精神中我也體會到國家對農業的重視,這也為我發展產業吃下‘定心丸’。尤其是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讓我對農業產業的前景更加看好。”

只有產業興旺,農民才能有好的就業、高的收入,農村才有生機和活力,鄉村振興才有強大的物質基礎。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中,張家川縣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高效農業之路,通過一系列有效舉措,重點突出科技興農,發展現代農業產業,有效實現了產業興旺、群眾增收。

從前山村前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蔬菜大棚里出來,前來指導秋冬種植的縣農業農村局經作站高級農藝師汪小慧說,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為一名基層農技推廣人員,我感到肩上的擔子沉甸甸的,但同時又倍感振奮、使命光榮。接下來,我將和同事一起繼續服務好“三農”,真正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助力農業產業興旺,帶動群眾穩定增收。

田間地頭話盛會,科技助農促振興。今年以來,張家川縣農業農村局以設施蔬菜產業鏈為總抓手,把加快蔬菜產業發展作為優化農業內部結構、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舉措,以露地種植為基礎,設施種植為重點,日光溫室建設為關鍵,間作套種為補充,強化政策扶持,擴大種植規模,提升菜種品質,全縣農業產業發展呈現出喜人局面。
(來源:張家川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陶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