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聽說過長在“水里”的蔬菜嗎?帶著這個疑問,近日,記者走進位于馬關鎮石川村的張家川縣西部蔬菜產業園,親眼看到了大棚里水培的蔬菜長勢喜人。

秋已深,冬將至,寒愈濃。但園區的智能溫室里依然溫暖如春,綠意盎然。這些“喝水”長大的綠色蔬菜非常引人注目,一片片鮮嫩菜葉青翠欲滴,其品相和田地里土生土長的蔬菜相比,一點也不遜色。

溫室大棚里,立體搭架,無土栽培。頂部通風系統,環流風機系統,濕簾風機降溫系統,人工補光系統,暖氣加熱增溫系統,彌霧噴灌系統,溫、光、水、氣數據采集系統,室外氣象系統,苗床系統,視頻監控系統,配電系統,由計算機控制實現全自動智能操作控制,并可借助物聯網實現遠程遙控觀察和發布操作指令,功能先進,管理方便,這些“黑科技”讓人眼前一亮,整個溫室儼然像一個科技感滿滿的“植物工廠”。

據了解,蔬菜產業園玻璃智能溫室占地2300多平方米,引進先進的荷蘭模式栽培、立體疊碗栽培、立體管道栽培、槽式立體栽培等多種無土栽培模式,利用基質和水培栽培茄果類、葉菜類蔬菜共6萬多株。

溫室里,一排排、一行行的蔬菜整齊排列,錯落有致。工人們穿行其間,摘除枯葉、查看根莖長勢,一片忙碌景象。來自山東壽光的技術員張化濱停下手中的活,對記者介紹道:“目前,蔬菜農藥、抗生素、重金屬等有害殘余問題始終困擾著人們,而水培是在環境相對可控的條件下進行的,其作物生長的營養供應以及各種環境因子可以做到相對精準的調控,因此水培蔬菜的產量和品質都是傳統土壤栽培無法比擬的,無論是從安全性,還是蔬菜口感、內在品質,都要遠比土壤栽培優越。”

產業發展的背后,離不開一大批懂農業、愛農村、善經營、會管理的“新農人”。張家川縣秦風園旅游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馬俊杰就是其中之一,他熱愛農業、懷揣夢想、扎根本土,讓農業發展插上科技翅膀,助力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張家川縣西部蔬菜產業園占地200畝,目前已建成冬暖棚13座,現代化智能溫室1座,智能溫室引進了物聯網、水肥一體化等農業生產技術,可以對溫室大棚內的溫度、濕度進行實時監控,通過控制作物生長環境,實現精準化、標準化生產!瘪R俊杰笑著說道:“冬暖棚目前已完成基礎設施建設,正在準備種植工作。智能溫室采用無土栽培技術,目前種植的香芹、紫羅馬、圣女果、生菜、絲瓜、南瓜等十余種蔬菜,長勢良好,其中葉菜類蔬菜再有十天即可上市。下一步,園區將嘗試更多品種的水培,讓多樣的水培蔬菜走上群眾的餐桌!

據了解,相比傳統的種植模式,水培種植無需整地等環節,同時,水培蔬菜隔絕了外界害蟲和病原菌對農作物的侵染,在種植過程中不需施用農藥,還減少了土壤重金屬和其他污染物的污染問題,深受市場青睞,發展前景廣闊。
據縣經作站副站長汪小慧介紹,水培是近幾十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作物栽培新技術,在水培的生長環境下,綠葉蔬菜由于水分和養分供應充足,生長速度較快,粗纖維的含量較少,而維生素C和其他營養成分的含量則大大提高,而且外觀整齊,著色均勻,口感更好,營養價值更高,與傳統土培相比蔬菜質量更好,更易儲存,而且潔凈、鮮嫩。水培蔬菜雖然投資大,但與普通種植相比更高產高效,在品質方面也更優。可實現全天候不間斷播種移栽和收獲,每年可種植多茬,產量明顯優于土培種植。

蔬菜園產業發展中,縣農業農村局靠前服務,提供技術指導,協調解決園區產業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h經作站站長馬智峰在接受采訪時說:“張家川西部蔬菜產業園是我縣構建‘4+2’現代產業體系的重點項目,也是助推產業振興的重要舉措之一,作為技術部門,我們將從大田蔬菜提質增效,設施蔬菜擴量升級,園區創建引領發展方面入手,引良種,重育苗,強管理,推技術,抓園區,增效益,科學布局,合理規劃,突出指導,強化服務,全力推動蔬菜產業健康穩步發展!

產業要發展,黨建是引領。近年來,馬關鎮堅持把黨建引領產業發展作為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馬關鎮石川村黨支部書記楊小軍說,石川村按照“黨建強村、產業富村”的發展思路,精準把握黨建工作和經濟工作的結合點,立足自身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等優勢,以招商引資的方式引進天水秦風園和甘肅禾牧昌2家公司,采取“企業出資+村集體投資”的模式建設占地面積為200畝的西部蔬菜產業園和占地70畝西部肉牛養殖園,在此基礎上,促成天水秦風園旅游發展有限公司投資2000余萬元打造田園一體化民俗文化餐飲旅游體驗基地,全面建設集“蔬菜種植+畜牧養殖+觀光旅游+農耕體驗+餐飲民宿”的現代化田園綜合體結構鏈。下一步,將以園區為基地,帶動10公里的沿川沿河區域,種植4000畝的露天蔬菜,統購統銷,精深加工,做到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既保證村集體的經濟收入,又帶動農戶增收,真正做到把園區建設成為西部六鄉鎮的菜籃子基地。
(來源:張家川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陶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