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冬,走進張家川縣各個鄉鎮田間地頭,機聲隆隆,一派繁忙景象,工人們將剛收獲的玉米秸稈粉碎后,裝車運往養殖場或合作社,經過打捆機,人工真空包裝后進行發酵成牛羊愛吃的飼料,生產的黃貯飼料很受客戶青睞,黃貯玉米秸稈的收貯為全縣畜牧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優質飼草保障。目前,緊張而繁忙的黃貯收貯工作是張家川縣以實際行動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一個縮影。
川王鎮聚富源合作社負責人告訴記者,玉米秸稈黃貯環保又高效,旱作農業玉米秸稈通過糧改飼打包、袋貯、窖貯的方式,變成富含營養價值的“牛羊面包”。
11月10日,在劉堡鎮杜家村的田地里,粉碎機和打包機正在進行機械作業,伴著機器的轟鳴聲,玉米秸稈變成了一個個黃貯飼草包。

關山基業運營部負責人米小明告訴記者,為響應縣委、縣政府“4+2”現代產業,關山基業有限公司積極行動,投入若干大型黃貯加工設備,在張家川鎮、劉堡鎮、胡川鎮、川王鎮、平安鄉等鄉鎮進行了收貯工作,預計收購加工黃貯5萬噸,目前已完成進度65%左右。我們將周邊村組群眾收過玉米棒的過剩的玉米秸稈統一收集,并經過粉碎、裝袋、包膜等程序,制作成黃貯飼料進行出售,供不應求,銷售效益攀高。

劉堡鎮副鎮長馬全忠介紹,劉堡鎮緊緊圍繞全縣“4+2”產業體系,立足鎮情實際,因地制宜,堅持黨建引領,建設產業體系,大力發展現代飼草特色產業,按照“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種植模式,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促進全鎮產業增效。今年在全鎮共種籽食玉米6965畝,主要分布在川區和半山區。目前由甘肅關山基業公司為我鎮18村提供籽食玉米黃貯服務,現已收貯6255畝12510噸,打包完成并擺放在農田當中,剩下的710畝籽食玉米秸稈11月底全部完成黃貯。同時我們在探索構建秸稈飼料化利用新機制,促進玉米秸稈有效轉化利用,進一步拓寬群眾增收渠道,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三贏”。

張家川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李興奎說,開展玉米秸稈黃貯工作是一項既經濟又環保的利民舉措,不僅增加了玉米種植的附加值,解決了過去秸稈綜合利用率不高、優質飼料供給不足的問題,而且針對玉米秸稈亂堆亂放、私自焚燒,嚴重影響農村環境衛生的難題有了科學合理的利用方式。

張家川縣畜牧獸醫事務服務中心主任王學禮告訴記者:“玉米秸稈經過黃貯發酵后,保留了玉米秸稈中的營養成分,粗纖維含量高,木質素、半纖維素、硅酸鹽含量高,相比別的農作物秸稈,更適合喂養牛羊,既降低了養殖成本,又增加了養殖效益,而且發酵后的黃貯飼料甜度增加,可以刺激牛羊的胃黏膜,大大提高牛羊的采食量。”
(來源:張家川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