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張家川縣科協緊扣“三新一高”要求,按照“四個面向”和“四服務一加強”的總體要求,積極履行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能,聚焦《天水市科學技術協會2022年工作要點》,圍繞全縣中心工作和“三亮”目標任務,強作風、優服務、抓落實、促發展,各項工作實效明顯。

堅持黨建引領,把握大勢融合發展。圍繞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筑牢思想根基,制定縣科協黨支部2022年理論學習計劃,及時跟進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省十四次黨代會精神,組織開展“主題黨日”12次,結合“三進三幫三助力”行動,開展“群眾說事、干部解題”活動9次,解決急難愁盼問題32件。

突出創新驅動,助力推進鄉村振興。創建科普培育新高地。圍繞全縣“4+2”現代產業發展,不斷找準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的著力點,加強企業技術創新平臺和環境建設,培育太極集團羲皇阿膠有限公司、中譽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川恒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博研鹿業、綠源藥業等科技創新企業30多家,打造市級科普教育基地3個,科普示范基地2個,持續建強引領科技創新新高地。匯聚人才交流新動能。有力提升縣域人才集聚和創新管理服務能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加強農民就業創業培訓,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200余人,大力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組織全縣各方面從事實際科普科技工作的典型代表30余人,圍繞“立足本職崗位創新爭先,自立自強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這一主題,開展學術交流1次,梳理形成《張家川縣科協推進科技創新能力培育問題與思考》調研報告1份,為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效參考。驅動鄉村振興新業態。實施科技助力鄉村振興行動,與鄉村振興局等7單位建立協同機制,強化科技創新對鄉村振興的支撐引領作用,瞄準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中存在的科技和人才短板,動員全社會科技資源投身鄉村振興戰略,提升縣域發展的內生動力。充分發揮科協組織“三長”作用,加大科普培訓力度,助力鄉村振興,完成各類培訓宣傳52場(次),受益28萬余人。緊緊圍繞鄉村振興和我縣農業發展實際,在東部4鄉鎮舉辦畜牧養殖專業技術、大家畜常見病防治、飼草青貯技術等培訓8場(次),在西部6鄉鎮集中開展蘋果、大櫻桃、花椒等林果業栽培管理技術培訓12場(次)。深入偏僻邊遠鄉鎮、村組農戶開展文明創建,抵制高價彩禮、推進移風易俗,防電信詐騙,科學防疫等知識科普宣傳活動40余次。積極爭取實施科普惠農興村項目1個,總投資15萬元,組織全縣養殖企業、個人200余人開展肉牛養殖及飼料玉米種植管理青貯技術培訓2次,購置科普攝像機等設備5臺,建強科普基地,推進鄉村振興。

拓寬科普思路,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多措并舉建強科普陣地。推動實施張家川縣科技館及地下停車場建設項目1個,總占地面積7048.40㎡(約10.57畝),總建筑面積8500.00㎡,總投資6993.55萬元,主體建筑為一棟地上三層(局部兩層)、地下一層框架結構建筑,其中地上建筑面積5000㎡,建設高度18.45m,地下建筑3500㎡,主要為地下車庫(設有車位115個)。目前,正在進行主體建筑后續施工,預計2023年6月初,全面完成布展開館。大力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制定印發《張家川縣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2—2025)》,把科學普及擺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大力開展農民、產業工人、青少年、老年人、黨員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提升行動,深入鄉鎮、社區、村組、學校、宗教場所開展科學素質提升、文明縣創建、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相關宣傳6次,發放全民科學素質讀本1.2萬本、省級文明縣創建手冊6200冊,倡議書2萬余份,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提升讀本2000余本,大力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持續創新科普方式機制。突出科學精神、科學家精神引領,強化科普宣傳,大力實施“科普為民惠民”行動,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辦好科技工作者日、科技活動周、防災減災日、食品安全宣傳周、環境保護日、禁毒宣傳日、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等科普活動,深入龍山、大陽、川王、恭門等8鄉鎮開展農業科技教育培訓和農村科普活動12次,受教育群眾達5萬余人,科普宣傳教育面達到6%以上。面向縣域有針對性地開展科學普及和信息服務22次。開展科普“四進”活動16次,科普大篷車進校園巡展10鄉鎮35所鄉村中、小學校,持續提高邊遠山區中小學校科普教育質量,為全縣2.8萬余名青少年提供更多參加科普活動的機會,增強科技就在身邊的切身感受,激發全民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科普熱情。全國科普日活動期間,謀劃開展10項主場活動,持續強化公民科普意識,提高科學素質。

聚焦自強自立,持續強化自身建設。加強基層科協組織建設。加強鄉鎮科協、企業科協、村(社區)科普小組、農技協“四有一落實”建設,推動科協組織建設向基層有效延伸。建立日常工作機制,健全鄉鎮科協組織,針對因人事變動,一些鄉鎮的科協主席和科技專干已不再負責此項工作的實際,積極聯系調整,由接任的副鄉(鎮)長兼任鄉鎮科協主席,并配齊科技專干15名,進一步完善縣、鄉(鎮)、村(社區)三級科普網絡。加強學會、協會建設,廣泛聯系科技工作者,形成縣級專家(志愿者)、基層科技工作者、專業人士“三位一體”的網格化科技服務工作機制,接長科技工作手臂,延伸服務鏈條,聚合科技人才。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切實加強互聯互動,大力關注科技工作者實際問題、聽取科普工作者意見建議,依法維護科技工作者合法權益。在第六個“科技工作者日”期間,結合科技活動周相關活動,組織全縣各行各業、各領域各戰線科技工作者開展學術交流、科技成果展演等紛呈多彩的活動,通過舉辦各類活動,增強科協組織的凝聚力、吸引力,持續將廣大科技工作者緊緊團結在黨周圍。發掘縣域內“最美科技工作者”“科技追夢人”感人事跡,自下而上向市科協推薦天水市“最美科技工作者”1名,“科技追夢人”13名。成功舉辦張家川縣第六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評選表彰優秀作品260余件(幅),向市科協推薦優秀參賽作品90余件(幅),獲獎50余件(幅)。通過選樹道德標桿、弘揚時代新風,掀起“推薦身邊榜樣、學習榜樣事跡、踐行榜樣精神”的熱潮,有效增強科技工作者參與科技創新和科普活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強化科協機關自身建設。堅持革故鼎新、自我突破,維修機關辦公室破損墻面、更換破裂地板等,為廣大科技工作者提供學習、交流、研討的舒適環境。堅持破舊立新,更新科協機關干部管理等12項制度,堅持用制度管人管事,持續加強自身建設,大力弘揚“嚴深細實”的工作作風,著力培養崗位工作精通、業務能力拔尖的新型科協干部隊伍,進一步錘煉過硬工作作風,激勵科協干部擔當作為,營造干事創業良好氛圍。與北城社區和諧家園小區結對共建,包抓4—9號樓常態化開展疫情防控和值班值守工作。每周五集中開展“包街包巷包小區”文明創建志愿服務活動。

2023年,縣科協將堅持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導,堅持補短強弱,圍繞科技創新、科學普及賦能鄉村振興,聚焦大幅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大力培育科技創新能力,對標市科協2023年工作要點和全縣中心工作,堅定不移加強科技科普創新,打造高能級創新平臺。要全力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圍繞在更高水平上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全力推進《張家川縣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2—2025)》有效實施,在縣全民科學素質行動領導小組的統籌協調下,圍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培育理性思維,養成文明、健康、綠色、環保、低碳的科學生活方式,提高勞動、生產、創新創造的技能,不斷推進青少年、農民、老年人、產業工人、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提升行動。協調成立少數民族科普服務隊伍,拓寬科普人才發展通道,更好發揮科協橋梁紐帶作用,將科技人才緊緊凝聚在黨周圍,加強科學普及、厚植創新土壤,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緊緊圍繞經濟發展、山川秀美、民族團結、社會和諧,提升綜合實力、生態質量、基礎支撐、生活品質、治理效能,創新推進科普宣傳,力爭年內開展專題科普宣傳培訓60次以上,全民科學素質水平提升2%以上。要持續建強科普工作隊伍。圍繞“強科技”行動,爭取解決縣科協編制內1名人員空缺問題、少數民族科普工作隊和科技館人員編制。建立完善鄉鎮、學會、協會考核考評機制,充分調動各鄉鎮科普專干作用,引導提高重視程度、促進作用發揮,不斷形成縣、鄉(鎮)、村齊抓共管、大眾創新、培育提升的良好局面。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黨群服務中心、社區服務中心等為陣地,以志愿服務為重要舉措的縣、鄉(鎮)、村(社區)科普服務體系。籌備召開張家川縣科協第四次全縣代表大會,積極配合市科協舉辦第七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深入開展科普宣傳日相關活動,動員全縣學校、醫院、企業、科學共同體和社會組織等全部組建科技志愿服務隊,完善科技志愿服務管理制度,推進科技志愿服務專業化、規范化、常態化發展。建立完善跨行業、跨領域的科普合作和共享機制,不斷形成全領域行動、全地域覆蓋、全媒體傳播、全民性參與的全域科普共享行動,構建大科普工作格局。要全面緊抓項目建設工作。縣科協將嚴格督促城投公司,強化安全生產意識,規范文明施工,倒排工期、搶抓時機、保質保量,爭取12月中旬全面完成主體建筑水電暖后續施工。在統籌抓好主體施工進度和質量的同時,全力以赴緊抓布展工作,結合縣域特色,完善深化設計,全力以赴推進布展運營等相關工作,確保在明年6月初完成布展開館,如期獻禮自治縣成立70周年。四要有效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積極爭取2023年科普惠農興村項目2個,按照省科協《關于組織實施2023年“基層科普行動計劃”的通知》(甘科協發〔2022〕103號)文件精神,進一步細化完善項目實施計劃,督促張家川縣中藥材產業發展協會和張家川鎮北城社區按期高質量、高標準、嚴要求完成科普宣傳培訓設備購置、技能培訓、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普及等項目工作,不斷建強科普示范教育基地,有效助力鄉村振興。
(來源:張家川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陶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