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張家川縣,每年夏收后,一堆堆的小麥秸稈隨處可見,群眾用秸稈喂牲口、燒火做飯等,然而,馬關鎮上豆村的鄉親們卻將麥稈當寶,憑借一根根小小的麥稈獨闖藝術天地,巧用看似無用的麥稈做畫紙,用烙鐵做畫筆,創作出的天地山川、花鳥蟲魚、人物風景等形象立體豐滿、栩栩如生。一幅好的麥稈畫可賣到近千元,產品暢銷周邊省市及京津地區,一根根小小的麥稈繪出了美好幸福的新生活。

成立于2020年的馬關鎮納佰川手工藝品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對社員進行技術培訓,并對作品統一銷售。成立至今,納佰川麥稈畫產業帶動了本村及周邊村組20多名留守婦女在家門口就業,逐漸在當地打造起農民足不出戶的“指尖經濟”。

在合作社負責人李江江的帶領下,麥稈畫產業實現年銷售收入7萬多元,社員人均年增收5000多元,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活力。“在普通人眼里沒什么用處的麥稈,經過我們這些農民‘畫師’之手,被制作成一幅幅題材各異的麥稈畫,成了能生錢的‘金麥稈’。”李江江笑著說道。

說起麥稈畫,大家也許并不熟悉,其實這是一種我國傳統的文化技藝,源自草編藝術,成品以麥稈為原料做成的畫,由此而得名,在我國已有上千年歷史。麥稈畫制作的原材料很簡單,只是農村常見的小麥秸稈,但制作起來工藝十分繁復,一件好的麥稈畫作品需要花費手工藝人很長的時間。

李江江告訴記者,“以小麥秸稈為造型原料,運用麥稈的自然光澤、紋理質地,創造性的融入國畫、版畫、烙畫、剪紙、書法等諸多藝術表現手法,經熏蒸、繪、刮、剪、刻、燙、漂、貼、刻剪等多道復雜工藝,把小麥收割后留下的麥稈變成了精致的工藝品。”
據了解,麥稈畫的制作很復雜,需要制作者熟悉繪畫、剪紙、烙畫等諸多藝術手法,而制作過程包括蒸煮、刮削、熏制、熨燙、漂白、剪切、燙色、拼接等十幾道工序,在漫長又精細的制作后,惟妙惟肖的作品才能呈現在眼前。材料選取民間常見的麥稈,以厚實、堅韌、寬闊、色白者為最佳。接著以酸漿水泡制,使之發軟,便于剪切。隨后用自來水反復沖洗,使之發白。然后將發白的麥稈用刀具從中剖開壓平,以熨斗反復壓制,使之光滑平實。構圖階段極為重要,顯示藝術家的眼光和特質。按照圖譜,將麥稈用熨斗反復碾燙,色澤變換均用熨斗不同溫度燙烤。然后按照圖譜剪切,對細部不斷加工。粘貼就是將熨燙剪切好的麥稈粘貼固定到絲絨布或卡紙上。最后由專業裝裱人員根據圖畫特點飾以不同材質的邊框,這樣一幅完整的麥稈畫就成型了。

“成品麥秸畫的顏色依然是麥秸的黃色,只是在燙染后,用深淺變化來描繪出不同的人、花、鳥等形象。正是因為原材料簡單,畫作色彩單一,麥稈畫對制作的技術要求很高,手工藝人要通過圖形的擺放、色彩的變化以及層次的堆疊讓畫作達到栩栩如生的效果。”李江江介紹說,“隨著現代社會文化事業的不斷發展,麥稈畫已成為不可多得的室內裝飾品,可裝飾美化普通家居,也可掛于賓館、酒店、會議室等大型場所,實屬壁掛藝術精品,具有極強的觀賞性,而且麥稈畫用料安全環保,且保持上千年質地不老化,不褪色,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下一步,納佰川合作社打算在麥稈畫產業的基礎上,采取合作社加農戶的產業模式,將農村的大量麥稈,玉米包殼的等廢棄物,融入草編藝術進行綜合開發利用,并鼓勵發展民間刺繡、草編、手工鞋帽等“小、快、靈”的手工藝品,幫助農村婦女實現巧手致富、居家靈活就業。
(來源:張家川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陶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