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傳承紅色基因、弘揚英烈精神,進一步培養青少年愛黨、愛國、愛軍情懷。4月4日下午,時值清明節前夕,張家川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縣退役軍人事務局、恭門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和恭門鎮中學組織各黨支部黨員、志愿者和學生們來到恭門鎮城子村抗美援朝烈士馬呸昌墓碑前,開展“清明祭英烈”文明實踐主題活動。寄托對英烈的哀思,表達對先烈的崇敬之心,傳承之志。

活動現場,黨員、志愿者、學生們面向烈士墓列隊而立,先由學生代表向烈士敬獻花籃,向烈士行三鞠躬禮,表達了對革命先烈的無限哀悼和崇高敬意。隨后,烈士家屬向大家講解了烈士英雄事跡,據烈士家屬介紹馬呸昌烈士原墓碑位于朝鮮開城市志愿軍烈士陵園合葬六號公墓,當前這個墓是馬呸昌烈士的衣冠冢。大家凝望著墓碑上烈士的芳名,深感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馬呸昌,又名馬永茂,生于1933年9月,漢族。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恭門鎮城子村三組人,共青團員。于1952年3月應征入伍,入朝參戰時為中國人民志愿軍一軍二師六團一營通訊員。于1953年7月12日在朝鮮金城戰役中英勇犧牲,年僅20歲。據李培軍老人(抗美援朝戰爭幸存者)回憶,這場戰爭打得相當慘烈,因為志愿軍以深入敵軍腹地,敵軍構筑了坑道工事和大量明暗火力點、地堡群,并以塹壕相連接,馬呸昌在給連隊運送情報時被美軍的炸彈不幸擊中,壯烈犧牲。

“今天的美好生活,都源于先烈們血與汗的無私奉獻,他們拋頭顱,灑熱血,讓我們得以安寧幸福地生活,我們應該繼承革命先烈的遺志,學習他們的精神意志,讓信仰之火熊熊不息,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馬曉敏同志作為一名黨員深情地說道。
恭門鎮中學學生李國玉說道:“作為一名中學生,我將擔負起強國復興之夢的重任,將以這次的祭掃活動作為今后學習的動力,不負青春,不負韶華,以優異的成績報效父母、報效祖國。”
(來源:張家川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陶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