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夏是一味應用廣泛的傳統中藥材,深受國內外市場青睞。張家川縣恭門鎮搶抓機遇、敢為人先,人工規模化種植半夏,一畝地的半夏創造出上萬元的收益。如今,半夏成了他們增收的“致富良方”,也成了推動當地鄉村振興的大產業。

初夏時節,記者走進了恭門鎮麻崖村半夏種植基地,一股中藥材特有的香氣撲鼻而來。放眼望去,一個大棚緊挨著一個大棚連成一片,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很是壯觀,大棚內,綠油油的半夏長勢喜人。

據介紹,半夏,外形圓潤、質堅實、粉性足,是一種用于止咳平喘的傳統名貴中藥材,在治療肺部疾病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與傳統作物相比,半夏對土地的要求并不高,管理簡單易種植,市場行情看好。

張家川縣良子家庭農場依托關山林緣區溫潤、潮濕的氣候,大力發展半夏種植。“今年在麻崖村流轉土地80余畝,采取滴灌,塑料小拱棚的技術,確保了半夏生長所需的溫度和濕度,從目前長勢來看,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預計畝產半夏3500斤,每畝純收入15000余元。在我們家庭農場自身發展壯大的同時,半夏基地在搭棚,種植,施肥,除草和采收環節,可吸收周邊勞動力五六十人務工,帶動群眾一起增收致富。”張家川縣良子家庭農場負責人朱梓良一邊俯下身察看半夏的長勢,一邊對記者如是說道。

據了解,該種植基地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營模式,選擇“搭拱棚、住溫室、帶滴灌”方式種植,從種植、覆膜、除草、采收等每一個環節都吸收當地群眾就近務工,增加群眾收入。

據恭門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主任王小龍介紹,今年以來,恭門鎮在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結合區位和資源優勢,依托自然條件,堅持把發展中藥材產業作為構建全縣“4+2”現代產業體系,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舉措,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核心目標,突出“一村一品”,以土地流轉方式在麻崖村、西關村大力發展半夏特色中藥材種植150多畝,健全中藥材產業發展與農民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民增收。

下一步,恭門鎮將以打造半夏專屬藥材種植基地為契機,充分發揮龍頭示范作用,全力推進中藥材種植產業發展提檔升級,不斷推動規模化、標準化、特色化和品牌化發展,帶動更多勞動力就近就業,讓中藥材產業更好地惠及群眾,助力鄉村振興,以實際行動喜迎自治縣成立70周年。
(新聞來源:張家川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