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張家川縣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深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凝聚起了各族群眾共同建設美麗家園、共同創造美好生活的智慧和力量。

由坑坑洼洼的砂石路到寬闊平坦的柏油路,由渾濁不清的山泉水到潔凈甘甜的自來水,由老舊的土坯房到美麗的新民居,由臟亂差到整潔美,在張棉驛鄉第20個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活動暨全鄉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現場,獲得表彰的田灣村退役軍人田鋒談起家鄉的發展變化,難掩心中的喜悅之情。這是近些年來,生活在張家川的各族群眾都有的切身體會,“舊貌”換“新顏”,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推進各項工作,增加民生福祉。多年來,張家川縣始終把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為工作的著力點,推動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與文明縣創建、基層治理等全縣重點工作互融共進。

隨著旅游旺季的到來,在恭門鎮天河村靈秀源旅游合作社內,游玩、拍照的群眾絡繹不絕,隨處可以聽見人們享受閑暇時光的歡聲笑語。“有了孩子,這幾年就在家里看孩子,也不能出去打工,自從村里辦了合作社,我就來這里打工了,我在售票處工作,每天的工資是一百二十元,我們合作社里無論哪個民族,大家相處都很融洽,也很團結,不管是工作上還是家里遇到困難,大家都互相幫忙。”面對記者采訪,靈秀源旅游合作社售票員陳淑娟說道。
和睦友愛,共同致富。在這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已經深深根植于各族群眾的內心深處。
據天河村靈秀源旅游合作社管理人員唐虎林介紹,在靈秀源旅游合作社就業的群眾,大家不分彼此,團結友愛,按照崗位分工,員工的月收入從3000元到6000元不等。
通過發展產業,天河村各族群眾團結一心向前進,鄉親們的日子富裕了、生活環境也變好了。

2023年是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成立70周年。多年來,張家川縣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全面深入持久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全縣呈現出經濟發展、民族團結、宗教和順、社會和諧、生態良好的可喜局面,并榮獲“第七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單位)”稱號。
從張棉驛鄉到恭門鎮,處處都呈現出民族團結進步的生動畫面。

在胡川鎮倉下村,有一口“思源泉”,不僅默默見證了百姓從“吃水難”到自來水直通入戶的欣喜,還流傳下一段各族群眾共飲一泉水,攜手推動民族團結進步的感人故事。
倉下村是回族村,與之毗鄰的清水縣黃門鎮王店村是漢族村,在過去吃水困難的時候,兩村人的生產生活全靠著倉下村的這一眼泉水。
“大家不分民族,都把這眼泉當命根子護著,兩村人和睦相處,情深意長。”倉下村黨支部書記馬孝杰告訴記者,現在盡管有了自來水,泉水已不再是群眾的主要水源,但各族群眾的感情就像這泉水一樣源遠流長。為此,兩村人專門將這眼泉進行了修繕,起名“思源泉”,意在通過飲水思源,新舊生活對比,提醒村民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發展成果和民族團結進步的大好局面。

民族團結情既體現在各族群眾的歡聲笑語里,也展現在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中。
在張家川縣劉堡鎮豐銀村,鄉村道路通暢,房屋整齊劃一,村容村貌整潔……處處讓人感受到團結和諧、繁榮發展的撲面新風。
面對這些年村里發生的變化,71歲的村民王明老人感嘆地說:“這些變化得益于團結。各民族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勁兒往一處使,就沒有辦不好的事。”
正如王明老人所說,團結是發展的基礎,而在張家川縣,民族團結情已經融入進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作為一家集收藏、保護、研究、展示、教育、傳播為一體的國家三級博物館,近年來,張家川縣博物館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依托,以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為契機,不斷推進文博事業出新出彩。
“依托歷史文物展、館藏精品書畫展、馬家塬遺址出土文物展以及民族風物展四個展廳,通過舉辦一系列富有民族團結教育特色的社教活動等,講述民族團結故事,向公眾宣傳民族文化,使公眾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縣博物館副館長李軍說,博物館還充分利用傳統節日、紀念日等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宣傳教育活動,通過文物圖片流動展板,講述民族團結故事,使群眾對張家川縣的民族歷史、民族文化有了較為系統的認識,播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金種子”,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團結。在張家川縣有關民族團結的故事,不勝枚舉。如今,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生活在張家川縣這片土地上的各族兒女,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團結友愛,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以飽滿的精神狀態攜手奔向幸福美好新生活。
(新聞來源:張家川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